沒有人能夠逃脫歲月的滄桑
(一)
行走人生路,感覺總有兩個影子陪伴著,它們一個叫真實,一個叫虛無。真實的影子來自感官體驗到的客觀存在,虛無的影子來自思想馳騁出的主觀心像。唯物和唯心,客觀和主觀,早已不再是誰第一誰第二的哲學問題,而是實實在在糾結(jié)著我們生命全程的巨大能量。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敝捞瞥拍恋娜舜蠖贾浪摹栋⒎繉m賦》、《清明》、《夜泊秦淮》、《山行》和《江南春絕句》等名篇佳作,其實,真正對這位放浪形骸的風流才子的人生構(gòu)成舉足輕重的“一筆”,卻正是這首《遣懷》里的“十年一覺揚州夢”。據(jù)《唐才子傳》記載,相貌英俊、才華蓋世的杜牧在揚州任淮南節(jié)度使掌書記之職時,其“好歌舞,風情頗張,不能自遏”,常被一些好友們戲謔為“情種”。以至于離開揚州很久以后,他在《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中仍然寫道:“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繼續(xù)明目張膽地念想著“玉人何處教吹簫”。由此可見,這位情種確實不是浪得虛名!
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雖然只是一句輕輕的喟嘆,里面卻不知包含了多少他個人對生命既真實又虛無的嘆息!當然,能夠“贏得青樓薄幸名”,實在是詩人生命歷程中“真實且精彩”的一節(jié)。蕓蕓眾生的人生大夢往往做了好幾十年,末了卻是寂然無聲,病痛而去。
(二)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碧K軾面對生離死別的人間悲劇,寫下如此凄涼的詞句,令人惻然潸然。風景依舊,物是人非,生命中的一些傷痛在時間的輪回里愈加顯出遺憾和無奈。曾經(jīng)刻骨銘心的相愛,曾經(jīng)纏纏綿綿的呵護,曾經(jīng)牽腸掛肚的思念,……歷經(jīng)時間的風霜和空間的阻隔,不是千瘡百孔,便是面目全非?!按饲榭纱勺窇洠皇钱敃r已惘然”!
于是,我們便不得不承受一些真實的傷,也不得不產(chǎn)生一些虛無的感。傷感漸多,便讓一些人油然生出對生命“慈悲為懷”的悲之觀點。大慈之后的大悲,孕育了阿彌陀佛,構(gòu)建了佛家的宏偉殿堂。
俄國作家、思想家列夫·托爾斯泰就是這么一位“覺悟”了的大慈大悲者。這位被人們稱頌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天才藝術(shù)家”,曾經(jīng)在
其實我們都知道,同情并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這既是做人的基本良知,也是對自己人格負責任的起碼行為。更何況,我們自己也會有落難的時候,推己及人,為什么不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呢?
(三)
放眼世界,絕大部分人都不喜歡傷感,大家都渴望光明,都期盼人生能有個大團圓的結(jié)局。但是,良好的愿望須得與現(xiàn)實合拍才有意義。事實是,愿望與現(xiàn)實往往總是矛盾著、糾結(jié)著甚至背道而馳著。不可避免的悲劇,常常以其特有的“魔力”,控制并穿透了我們的人生。
近日讀到《扶輪問路的哲人(之一)》一文,其中記述了
以上文字大家可以仔細地去品味、去解讀。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的
(四)
時光匆匆,生命苦短。沒有人能夠逃脫歲月的滄桑。
普羅大眾的人生因為更具普遍性和真實性,所以也更具廣泛的啟示意義。雖然這些人的生活往往是平常而清淡的,有時甚至是落魄和猥瑣的,但是,當我們終于在某一天聽到——一個素日沉靜安然的人開始喋喋不休地訴說苦難,一個喜悅快樂的人忽然發(fā)出沮喪和失落的感慨,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者竟然向人們憶起年少的爛漫時光,一個桀驁不馴的人居然懺悔起自己曾經(jīng)做錯的事情……當此時刻,難道我們不覺得這個人擁有一個曾經(jīng)美好現(xiàn)在依然美好的靈魂嗎?一個人經(jīng)歷的辛酸和苦難以及那些難以觸懷的心事和情緒,也許正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記和最珍愛的儲藏啊!說出來,向人傾訴,正說明了他對生命懷抱著滿腔的希望和愛。
佛教圣地五臺山上某寺廟懸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古佛堂前風掃地 高山頂上月為燈。”此意此境,我想只有那些感悟了生命內(nèi)涵的人才能確切領(lǐng)會出其中的美妙和真諦。
有一次,草萌與好友亓中
我們立于天地之間,當然應該無愧于天地。為此,我們需要努力,需要鍛煉自己擁有一顆堅強的心,擁有一種慈悲的大愛。讓慈愛超越時間和空間,超越任何意識形態(tài)的籬圜,成為永恒而溫暖的陽光。
相信愛,是化解人間悲劇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