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真正的原創(chuàng)作者是誰?
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男不看紅樓,女不看西廂。這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金圣嘆先生在評點眾多名著后說過的話。金老先生為何會這么說呢?因為《水滸》中的人物都注重人和人之間的情義,人在年少輕狂時,都喜歡講兄弟情義,在思考問題時,往往會一意孤行,缺乏理智,喜歡拉幫結(jié)派,所以看了《水滸》一書將會使年輕人失去理智而誤入歧途。《三國》一書主要以蜀、魏、吳三個軍事大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為主,將兵法三十六計惟肖惟妙的融入此書,不但增加了故事情節(jié)的可讀性,還刻畫了人物的形象真實感。這會讓許多年紀稍長的人讀后以身效仿,使人與人之間相互界防,失去彼此的信任,相互之間為了個人利益而勾心斗角,工于心計。由此可以看出,金老先生無論是評書還是看事、看人,都有著獨到的觀點。
金圣嘆先生一生主要的成就就是對《水滸傳》和《西廂記》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在評點《水滸傳》時指出,《水滸傳》后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xù)作,又偽造施耐庵序于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又斷言《西廂記》第五本非出王實甫之手,也是“惡札”,故截去而以《驚夢》收尾。但凡讀過《水滸》的人,都會對此書的作者,有著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施耐庵這個人,古來《水滸》署名施耐庵著,是后人假托他人之名。胡適先生說 “烏有先生”,是明代中葉一位文學大家的假名。此話出自《中國章回小說考證》。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水滸》原為簡本,明代有人演繹為繁本,遂托名施耐庵。誰托名?似乎喜好水滸的朋友都會去思考。而世間還傳言,《水滸》一書為施耐庵與羅貫中合著,這一說法,正是迎合了金老先生“橫添狗尾”的分析。
實事求是地講,我是十歲看《隋唐演義》,十一歲看《薛剛反唐》,十二歲看《水滸》,但我并沒有上梁山,也沒有拉幫結(jié)派,更沒有去想過此書的作者到底是誰。少年時期,曾經(jīng)也幻想當一回英雄,上一次梁山,可世道不亂,英雄難出啊。后來只好把心目中梁山好漢的形象屈死在少年時代。有一次在翻閱金老先生對《水滸》的點評時,讓我重拾水滸少年的夢想。108位好漢,被作者刻畫的有形有色,生動而個性十足。對于梁山英雄的內(nèi)心世界,和他們之間又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
金圣嘆先生在研究《水滸》的原創(chuàng)作者是誰時,是從《水滸》與《三國》兩部小說中的人物特點,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上似有相識之處而得出是二人合著的說法。1982年羅爾綱先生在《水滸真義考》一文中提出了另一種新見解:《水滸》的原創(chuàng)作者是羅貫中而不是施耐庵。又有人將《三國演義》和《水滸》對比研究,認為劉備像宋江、張飛像李逵、諸葛亮像吳用等等,故此二書同出一人之筆。另有觀點稱《水滸》作者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著。這是因為現(xiàn)存古本《水滸》的作者大都是這樣寫的:“錢塘施耐庵本、羅貫中編次”。還有一種說法是前七十回為施耐庵所寫,后五十回為羅貫中續(xù)作。中和上述這些觀點,我個人認為大家和金圣嘆先生的說法都沒有十分確鑿的證據(jù),只是憑借民間的傳說來判定《水滸》的作者是二人合著,似乎有些輕率,如果說僅僅只是憑借傳言可以來作為證據(jù),那么我也可以拿出一些傳言來證實,《水滸》的原創(chuàng)作者就是施耐庵。
施耐庵曾經(jīng)坐過牢,有些人或許知道,或許從未耳聞,那么他入獄,跟《水滸》和羅貫中又有神馬關聯(lián)呢?話說施耐庵是蘇州人,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生于元成宗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36中辛未榜進士,并結(jié)識同榜劉伯溫,兩人相處投契。后來劉伯溫當了朱元璋的軍師,多次邀請施耐庵出來協(xié)助朱元璋。施耐庵不愿意昧心權(quán)貴,兩年后憤然辭官,回到故里開學館教書,并開始創(chuàng)作梁山故事。元至正二十八年,施耐庵著成《江湖豪客傳》一書被傳抄到社會上。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抄本傳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因多次邀請施耐庵出山不從,看了《江湖豪客傳》后很生氣,當即批示:“此倡亂之書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謀,不除之貽患”。施耐庵因而被捕入獄。由于劉伯溫多方周旋,施耐庵才免于一死。而施耐庵是如何逃過牢獄之災的?羅貫中又是怎樣讓恩師免遭此劫的?這在史記與許多文學著作中都沒有記載。
有一天偶爾在一家小店午餐,座上有一份國家級報紙,出乎意料的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施耐庵著有手抄本《江湖豪客傳》一書,但未完稿,已頗受當時社會上年輕人的喜愛,后傳至朱元璋之手,遭來牢獄之災,有求于學生羅貫中,羅貫中磨不開師生情面,心生一計,讓施耐庵答應自己續(xù)寫《江湖豪客傳》,施耐庵不解,羅貫中說只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做,可以保證老師相安無事,只要將原來的書名改為《忠義水滸傳》,讓宋江帶梁山一百零八將歸順大宋,便可脫險。無奈,施耐庵為了顧及生命,將原著的書名和原意按照羅貫中的意思繼續(xù)寫完。寫完之后,羅貫中將此書介紹給朱元璋,說,此書乃當下一書生所著,值得一讀。朱元璋讀罷,拍手稱絕。后由羅貫中說出實情,保住了施耐庵。此后,《水滸》一書便署名施耐庵、羅貫中。
當我們在翻閱《水滸》這部書時,可以看出作者在創(chuàng)作此書,最初的思路就是利用小說中的人物,表述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抱怨,按照常規(guī),結(jié)局應該是梁山好漢在宋江的帶領下,起義得天下,號召天下子民推翻宋朝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這才是作者最想表達的思想和意圖,可為什么到寫到第五十回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zhuǎn),改變了全書的風格呢?這讓很多讀者疑惑不解,出乎意料。既然是小說,不是史記,不應該違背作品的整體構(gòu)建美,因為許多的讀者,真的非常非常希望看到《水滸》的結(jié)局,推翻舊社會,迎接新政權(quán),也是符合讀者的心聲的,但為什么卻是詔安撫順的結(jié)局呢?
我想,也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部作品的前五十回,無論從內(nèi)容上,還是人物的思想上,應該是給當時的政權(quán)帶來巨大的威脅,這樣的威脅,一定會給原創(chuàng)作者帶來人身以及性命的危險,才讓《水滸》一書在引人深思且具悲劇性的氛圍中結(jié)束。如果是這樣,那么,《水滸傳》一書的真正原創(chuàng)作者就很有可能是施耐庵而不是羅貫中。
附簡介:
施耐庵(1296年~1371年),江蘇興化人,原名施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
施耐庵祖籍江蘇泰州海陵縣,出生于江蘇興化。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文學家,是羅貫中的老師。
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年)登進士。不久任錢塘縣尹,因替窮人辯冤糾枉遭縣官的訓訴,遂辭官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