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中了呂蒙的伏兵,致使 “身首異處”。關羽死后,東吳謀臣張昭對孫權說:“今主公損了關公父子,江東禍不遠矣。今劉備已有兩川之兵,更兼諸葛亮之謀,張、黃、馬、趙之勇。劉備若知關公父子遇害,必起傾國之兵,奮力報仇,恐東吳難與敵也。”孫權聞之大驚,忙問召之奈何?張昭獻計說:“今曹操擁兵百萬之眾,虎視華夏,劉備急欲報仇,必與曹操約和。若二處連兵而來,東吳危矣。不如先派人將關公首級轉(zhuǎn)送與曹操,明教劉備知是曹操之所使,必痛恨于操,西蜀之兵,不向吳而向魏。我方則觀其勝負,從中取事,此為上策。”孫權聽后,即遣使者,以木匣盛關公首級,星夜送與曹操。
曹操聞東吳送關公首級至,高興地說:“云長已死,吾夜眠貼矣!”司馬懿告訴曹操,這是東吳的移禍之計。司馬懿說:“劉、關、張誓同生死。今東吳害了關公,懼劉備復仇,故將關公首級擊獻與大王,讓劉備遷怒大王,不攻吳而攻魏,孫權卻于中乘便而圖事。”司馬懿出了一個主意,讓曹操將關公首級刻一木香之軀以配之,葬以大臣之禮?!皠渲?,必深恨孫權,盡力攻吳。我方卻觀其勝負,蜀勝則擊吳,吳勝則擊蜀。二處若得一處,那一處亦不久矣。”
諸葛亮識破孫權、曹操之計,力勸劉備“只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fā)喪;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可也。”
關羽死后,孫權、曹操、劉備等三方出現(xiàn)了不斷地“斗智”,都想憑借“第三者”之力削弱另一方。也就是說,這三方都想借別人之力,“替自己做事”。
可見,一個人成就事業(yè),可以靠自己的個人奮斗,閉門讀書,積累知識,進行科學理論研究,這條路太難、太漫長,雖有成功者,但絕大多數(shù)雖滿腹經(jīng)綸,卻無半點功名。個人的力量太小,很多情況下即使是發(fā)揮到極致依然不足以成功,孤軍作戰(zhàn)者的成功率太低。另一種是充分依靠別人的力量,用別人的知識、別人的技能、別人的時間、別人的頭腦、別人的有利位置等來助自己一臂之力。
大家都知道,三國中的劉備、孫權、曹操哪一位不是采用“讓別人替你做”的思維和策略呢?“讓別人替你做”也是一種揚長避短,只不過這種“長”不是已長,而是人長。運用這一招的,在當今社會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