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
做人很麻煩。做植物,無知覺;做動物,靠本能。人可就復(fù)雜了,一半是動物,一半是天使。天使的部分就是一般所說的人性部分;做人所以麻煩、難,就是因為人性、動物性各半,想把物種的人活得像個社會人,就得努力用人性監(jiān)管好自己的動物性。
君子
這樣的道理,早在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晚期,我們的詩人就提出來了:“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边@兩句詩出自《詩經(jīng)·大雅·抑》。這首詩,有人說是
那么,這兩句是詩的意思是什么?要明白這兩句,最好看一下它們所在的段落:
“視爾友君子,輯(和)柔爾顏,不遐(不至于)有愆(差池、過錯)。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無曰不顯,莫予云覯(gòu,被看見)。神之格(至,來到)思(語氣詞),不可度(揣度)思,矧(怎么)可射(yì,放松,懈?。┧??”
句中“視”是“看”,與下一句的“相”意思一樣,只不過對兩個字在這里的意思,有點像今天“看你說的”或“瞧你那樣兒”的說法,“看”、“瞧”與詩中“視”、“相”意味差不多,不是說真的瞪眼觀看。“尚”在這里做庶幾、希望講?!拔萋笔侵肝葑拥奈鞅苯?,是指屋子的隱蔽處(也有說是屋子漏光處)。詩章的大意就是:看你在朋友面前,能和顏悅色、人五人六,就怕犯錯出丑;當你一個人獨處于屋子的幽暗處時,也應(yīng)該不做自己慚愧的事。不要說自己隱蔽得很好,沒人瞧見,神明無處不在,它什么時候“唰”地就來到你跟前,是不可預(yù)料的,怎么可以放任自己呢?”
至此,不難理解,“不愧屋漏”的詩句,其實只說了一個“三尺之上有神明”、“暗室不欺”的道理??此坪唵?,其實關(guān)系到“人”與“不是人”的分別。詩人承認有神靈,而且是“神之格思,不可度思”,飄然而來,倏然而去,神秘莫測,難以把握。詩言“神格”,你可能覺得古人迷信,所以他們的道理也過時了。然而,這點古人的“迷信”實在不妨礙詩句道理的硬通。因為,人因為覺得有神而畏懼,和今天因為有法律、有社會輿論而畏懼,理兒上是一樣的。詩說得很明白,“無曰不顯,莫予云覯”,你只要心里生出令人慚愧的念頭,就會“顯”,就會被“覯”,人“覯”不到,神卻可以“覯”,關(guān)鍵是不想、不做。這在今天不相信神的年頭,道理不也一樣嗎?
大家都知道儒家是“五經(jīng)”的守護者。其實他們不單是守護者,還是闡發(fā)者。就如這句“不愧屋漏”的人生格言,就被《大學(xué)》篇的作者生發(fā)為“毋自欺”、“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的道理。大體同時,又在《中庸》中被表述為“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的新說。兩篇文獻都提到了“慎獨”的事。而且,兩篇文獻也都去掉了“神”的內(nèi)容,強調(diào)的不要“自欺”,“自欺”“欺”誰?欺騙自己的良心!這里插一句,有個成語,今天人們常寫作“自欺欺人”,意思是欺騙自己又欺騙他人。作為成語,約定成俗,沒有問題,可實際這句短語也可以作“自欺其人”,就是自己騙自己的意思,也就“欺心”、“虧心”的意思,是從詩經(jīng)和《學(xué)》《庸》來的。于是一個發(fā)展也很明顯,最初的“不愧”是說天地有神,到先秦儒家就變成“慎獨”,就是做人應(yīng)讓良心安穩(wěn)。再到后來王陽明的“致良知”,其實都是一路下來的學(xué)問。然而,追根尋源,這一道理的出處,卻是一首距今已有三千年左右的《詩經(jīng)》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