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俠小說,大家意識里不自覺蹦出金庸、古龍的名字來;兩位均為武俠文學(xué)界的泰山北斗,其作品廣為人知,塑造了許許多多大家喜愛的人物。長期以來,圍繞著二人及作品都有一個爭議:到底誰的作品更優(yōu)秀?這個問題也許不容易回答,但就傳播度、接受度以及在讀者熟知度而言,金庸作品明顯更勝一籌。
這是為什么呢?
也許有很多人從不同角度給出了解釋,但混沌今天提出大家長期忽略的三個原因。
第一,古龍作品的易讀性不及金庸作品。
古龍作品眾多,良莠不齊。有段時間曾經(jīng)模仿過金庸,但始終未得認可,后來獨辟蹊徑,才形成自己的風格。與金庸半文半白但通俗易懂的遣詞用句不同,古龍堪稱是金句大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古龍首先創(chuàng)造出來并用在作品中,后來迅速流傳開來。
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閱讀門檻無形中提高了。理解這些金句需要一定的思考及閱歷。這對于善思考而體會到妙處的讀者而言簡直太爽了;而對更廣泛的讀者而言,思考會造成閱讀快感的中斷、不連續(xù)——用當下的話說就是閱讀體驗不好,實際上造成了這部分讀者的閱讀障礙。
當然,這并不是說金庸作品就是無腦小白文,只是說單純的閱讀體驗層面,他的作品更有易讀性。
第二,古龍作品的趣味性不及金庸作品。
古龍善用金句,無論是武功招式、人物、情節(jié)大量使用,而細節(jié)處大量留白;如小李飛刀,永遠沒人知道是怎么出刀的,因為看到的人都死了;有多快,不知道,反正沒有人躲得過。這種細節(jié)留白的方式于技巧而言是揚長避短,且如同國畫一般,留下巨大想象空間,反而有自己獨特的韻味與魅力。但對普羅大眾來說,稍顯無趣——啥都要靠我腦補我要你干嘛?我干脆去看別人的算了。
金庸恰恰相反,細節(jié)豐富而翔實,描繪了大量趣味性極強的人物與情節(jié);如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讓人忍俊不禁;如天龍八部中的枯井底污泥處,讓讀者幸福而甜蜜。
古龍作品有如同國畫般的藝術(shù)魅力,但就趣味性而言,不及西洋畫般細節(jié)豐富的金庸作品。
第三,古龍作品的人物豐富性不及金庸作品。
古龍本人至情至性,嗜酒如命;筆下描繪的人物也基本脫離不了至情至性的大方向。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所作所為都有股一往無前的狠厲,對敵人狠,對自己更狠。再加上整體金句留白的寫作風格,造成了古龍筆下人物的單調(diào)性。仔細想想,楚留香和陸小鳳,那不就是一個人嗎?傅紅雪和李尋歡,那還是一個人;沈浪和葉開、荊無命和阿飛……這樣的例子還能舉出很多。古龍作品中,除了主角及有限幾個配角外,其他人物幾乎NPC的存在,很難走進讀者心中。
金庸作品則不然,不但主角個性豐富多彩,配角也是栩栩如生;讀者不但沉醉于喬峰的豪邁大氣、郭靖的憨厚剛直、令狐沖的灑脫飄逸,同樣也記住了丁春秋的邪惡狂妄、歐陽克的風流自賞、田伯光的坦蕩好色等等,幾乎任何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讓讀者津津有味流連忘返。
古龍作品人物的單一趨同性,也是流傳廣度不及金庸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古龍作品影響力不及金庸,但古龍作品本身的獨特藝術(shù)魅力,也足以笑傲武俠屆,與金庸共同擎起武俠文化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