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春的序幕徐徐拉開,我國西南城市便以繁花似錦、燕舞蝶飛靚麗示人。記得每次走入成都,都感到溫馨風(fēng)雨、一路明艷,盡掃千里旅塵、晝夜辛勞。
為了讓游春線路多些詩意。今春,作家采風(fēng)團(tuán)組織者改變原訂行程,引領(lǐng)我們從北京飛湖北宜昌,而后,選擇水路。乘客輪從湖北入川。一路晨看日出、夜尋猿啼、夕感濤聲……
在荊楚一帶碼頭小泊,我們走入岸畔食店,品一碗咸香麻辣略帶激情感的熱干面。頗感暢快淋漓之余,大家便暢敘古往今來、從湖北山川走出的那些縱馬揮劍人。
入蜀,邁入被余秋雨贊譽(yù)為“中國歷史文化豐盈的偏倉”的成都古城。但見錦官城內(nèi)花簇如霞,行人步履悠然舒緩,即便成都早已成為商情集聚地,依然不失灑脫飄逸之態(tài)。
成都小吃,在鬧中取靜的古巷隨處可見。特色為花色斑斕、口感多變,大多附帶一段動人傳說。老隍城鍋魁、荔枝巷鐘水餃、高升橋韓包子、城守街龍抄手、總府路賴湯圓、皇城壩擔(dān)擔(dān)面,連同那款不知是源于悲切情節(jié)、還是因咀嚼時被辣出眼淚,以傷心涼粉為名的傳統(tǒng)小吃……往事歷歷、苦辣酸甜。折射蓉城的千古史話,集聚古城的復(fù)雜表情。
或許是前世有約,或許是多年記者職業(yè)形成的“探源”習(xí)性,在采寫工作完成后的一個傍晚,我端著青花蓋碗茶,坐在人民公園竹叢旁的茶攤上選一冊《成都史話》,讓思緒融入千古史潮……直到發(fā)覺雨絲飄飛、暮色低垂,才起身撐傘,以悠游步韻,來到小吃集萃的春熙路。
正不知該在何處細(xì)品其味,忽感一種甜香撲鼻而至。尋味而行,踏入一家經(jīng)營甜點(diǎn)、香茶的百年老店內(nèi)。
登上三層竹樓,選一臨窗雅座,點(diǎn)一杯蒙山頂上茶、一盤老店的看家小吃——鮮花餅。略帶苦澀的茶與明顯甜糯的餅不期而遇,讓我想到人生冷熱交織、甘苦自知,想到花葉從繁茂到枯干,想到友情從濃醇到淡定……于是,嘆息一聲,扭頭觀覽。見到可供觀覽的落地玻璃窗內(nèi),從文君故鄉(xiāng)——邛崍請來的焙烤名廚正在制餅。窗外,春雨如絲飄飄灑灑。室內(nèi),烤餅流程徐徐生香。姿容俏麗的女主管,見我對花餅的來歷感興趣,便請我觀看茶道表演,并介紹鮮花餅歷史。
茶室一隅的箜篌,彈奏出古曲《鳳求凰》。隨著鮮花餅由來的描述,生于成都的司馬相如,恍然漸行漸近……
那是1800余年前一個早春,這位郁郁不得志的詞賦大家,參加卓王孫安排的盛宴。酒酣耳熱之際,被主人邀請撫琴,于是,一曲《鳳求凰》的音韻彌散開來,加之琴上灑滿的玫瑰花瓣紛揚(yáng)如仙子起舞,四座嘉賓如醉如癡。此時,誰也沒留意在屏風(fēng)之后,一代才女卓文君,飽享香風(fēng)與琴音的感應(yīng),以熱辣眼神凝視。而后,一段“文君夜奔”便成為美談。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來到臨邛(現(xiàn)邛崍),以文養(yǎng)文不太現(xiàn)實(shí),只能開小酒店維持生計(jì)。每日文君當(dāng)壚賣酒,司馬相如作雜役度日。然而,文化純度較高的人,很難丟棄飄逸之情與浪漫之態(tài)。故此,二人在晚間打烊后,灑花撫琴、互吟互歌。仲春四月,他們買來玫瑰花助興,琴詩相和之后,不舍花瓣。每晚安歇前,把花瓣泡在水中,以備第二天再用。
一日,文君和面作餅時,忽聞到陣陣清香撲鼻而至,扭頭一望,正是身旁泡花瓣的盆里發(fā)出的香味兒。因此靈機(jī)一動,試用花瓣水和面作餅,不想,生意竟紅火起來。自此,成都一帶的時令甜餅,便以多類應(yīng)季鮮花為輔料,直至傳延到云南……不久后,成都出生的文學(xué)家楊雄,在撰寫《蜀都賦》時,想到這段美談,落筆寫下“百華(花)投春,隆隱芬芳”。
我正沉浸在遙想,女主管取來菜譜,我眼前一亮——印有蜀繡名品的冊頁,數(shù)十類鮮花餅,文圖并茂展現(xiàn)眼前,如一幅四季嬌艷圖——農(nóng)歷四月,油菜鮮花餅呈淡金之色、田園之香;六月,玫瑰花瓣餅隱嫩紅之感、甜糯之香、七月,槐花餅展銀雪之容、醉人之香,十月,百合花餅含情愛之意,纏綿之香……名城古都、絲弦名茶、美器美境,加之應(yīng)季的甜餅……讓體驗(yàn)者與之揮別后,不思蜀才怪!
我望著窗外的瀟瀟春雨,感嘆不已。想詞賦驚人的司馬相如,未得漢景帝賞識,無奈流落民間。幸好一曲彈奏,得遇知音;想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雖博學(xué)多才,并未派上大用場。倒是一盆泡花之水,讓二人豐衣足食,讓一道技藝流傳至今??梢娂t塵十丈、蕓蕓眾生,有意為之,其結(jié)果,往往倒不如無意隨之。
正自思量,古箏彈奏的《心經(jīng)》徐徐入耳。隔窗外望,老街鬧市被再次飄來的煙雨所籠罩。如幻如夢、如詩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