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游南京,是一次巧合。正好我考試結(jié)束,正遇女兒興趣班還未開課,又正逢先生南京出差,于是,我們便踏上了這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六朝古都。出發(fā)前,與女兒一起定制路線:中山陵—秦淮河—南大、南師大—總統(tǒng)府。所及景點不多,但皆是我們心所向之。中山陵、總統(tǒng)府,名景點,不可不去。秦淮河,于我而言則因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那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如刻入青石板的字,至今清晰無比。記得當(dāng)年讀時,直恨沒有一對翅膀,即刻飛入秦淮之地,真切觸摸如是所表現(xiàn)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南大、南師大,則為女兒而行,期待女兒能沐百年名校之光輝,立學(xué)習(xí)之志向。
9日傍晚,我們到達南京鼓樓區(qū)。雨還在斷斷續(xù)續(xù)地下著,高樓、街道隱沒在蒙蒙雨絲間,有些窄礙的道路及兩旁枝丫挺拔的梧桐樹也被這下不絕的江南雨給浸潤著,濕濕溚溚,卻又與南京的歷史那么相襯。南京,就應(yīng)該是這味道。
第二天的南京又給我別樣的味道。雨停了,煙籠之景不見了,陽光燦爛地如金子,將一切都閃閃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尤其是沿街的梧桐樹,舒展著魁梧壯實的枝干,寬大的葉子將道路編織得幽深清涼。身臨其間,猶入森林,而在重重疊疊的葉間漏下的細碎日影卻又活潑俏皮,似是在講述著那段愛的故事。
34路公交車載著我們在這樣的綠陰間歡躍,我們又在歡躍間期待中山陵的巍峨。只是,我們忽略了進中山陵景區(qū)需要提前預(yù)約,因此,在下馬坊站一位工作人員的建議下,我們走神道,先游明孝陵。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皇后的合葬陵墓,因馬皇后氏謚號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天下,所以取名孝陵。我們走在松柏翠竹掩映的石徑山道中,看古木巍巍,聽松濤陣陣,迎涼風(fēng)醉人,格外清爽宜人。通往明孝陵道路兩旁的石馬石人成了女兒最喜駐足之處。時而手扶其間,贊其形態(tài)逼真;時而立于其下,夸其氣宇非凡;時而又倚其一隅,作神思凝想狀。我們就這樣,聽著明孝陵語音講解,一路走走停停,莊嚴肅穆感有之,重溫歷史感也有之。思緒也就在與人物、與歷史的相遇相融間迷漫紛飛。過金水橋,便是一段緩坡而上的石磚路。游客也在此漸漸多了。走過廣場,才是真正到了陵寢的主體建筑?!拔奈浞介T”是第一進,紅墻、黃瓦、朱門,盡顯宮庭氣派。其中碑殿中“治隆唐宋”的碑文由康熙皇帝題寫,意為明太祖的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和宋太祖。享殿小巧,在光影搖旖間,寧靜清雅。殿內(nèi)有朱元璋畫像,導(dǎo)游解說:朱元璋其貌不揚,命畫師畫像,第一個太真實,被斬;第二個太美化,也被斬;最后的畫師參考唐宋皇帝,畫出他的神韻,才得以保住性命。過了享殿,即是第二進宮殿。依舊是紅墻黃瓦,屋檐雕龍頭,皇室氣派。第三進—方城明樓。城高聳,樓碧煌,帝王氣勢不言而喻。穿過厚重的石拱門,就到達朱元璋的長眠之地?!按松矫魈嬷埂钡氖套钟葹樾涯俊Q厥A上明樓,回看這座墓山,樹蒼蒼,意綿長,不禁感慨:泱泱皇恩長,蒼蒼鐘山遠。
在去中山陵的途中,我們又與美齡宮相遇,僅管沒有走進它,但從記錄片《美齡宮殘夢》中,我們已睹它的風(fēng)韻。航拍下的綠色“海洋之心”所書寫的曠世之愛撲朔迷離,卻又引人入勝。
近四點,我們趕到中山陵景區(qū),這也是預(yù)約的時間點。若說明教陵景區(qū)是人跡寥寥,那么中山陵景區(qū)可稱得上是人滿為患了。但即使如此,中山陵依然堅持免門票,特別值得一贊。
中山陵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由著名建筑專家呂彥直設(shè)計。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從空中看,就像一座平臥在綠毯上的“自由鐘”,取“木鐸警世”之意。孫中山是廣東人,為何去世后埋葬在南京?據(jù)《解碼中山陵》中記錄,孫先生對明孝陵主人朱元璋懷有很深的敬意,革命之初,他以朱元璋為榜樣,承繼了朱元璋“恢復(fù)中華”的民族精神。后來在半山寺的一次登高望遠,孫中山看到南面的方山近在眼前,秦淮河猶如一知玉帶逶迤環(huán)繞,加之陽光明媚,這樣的紫金山美景令孫中山等人頗為感慨,孫中山表示,待辭世后,愿向國民乞此一抔土,安置軀殼爾。去世前,孫中山留下遺言,親口說出執(zhí)意安葬南京的主要原因: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知歷史,游中山陵墓,敬仰之情更深一籌。過博愛坊,行于墓道,松柏蒼郁,無威武之風(fēng),卻有親切之感。再往前行,過“天下為公”牌坊,石階增多,坡度加大。一抬眼,陵墓巍峨氣勢盡展。我們拾級而上,每上一步,莊重崇敬之感增之一步。臺階分作10段,每段1個平臺。在每一段的最下級臺階仰望,平臺被層級而上的臺階隱沒,倍感雄偉。級級而上,平臺也隨即出現(xiàn),一股豁然之感又由然而生。如此臺階與平臺的幾翻往復(fù),我們終于登上陵墓最高處。此時,“民生、民權(quán)、民族”六個大字赫然映入眼簾。進入祭堂,孫先生的大理石坐像神態(tài)安詳,雙目凝視,栩栩如生。在工作人員的提醒下,我們默然安靜,跟著人流走進墓室,孫先生身著中山裝的漢白玉臥像安放于此。孫先生如同生前安睡一樣,神態(tài)平靜,面容慈祥,令人肅然。
走出祭堂,面向前方,襲清涼夏風(fēng),南京城清晰可見,心境由然豁達。綠叢之間,錯落屋宇點綴其中,如此祥和安定。女兒感言:有點明白中山陵為什么建在此處了。我們也坐在臺階陰涼處稍作休息。風(fēng)涼樹密,陵園氣勢如陣陣松濤動人心魄。對中山先生了解甚少,但先生的磊落胸襟,為國為民的偉大品格卻深印心間。
拾級而下,出園門,再回望,背倚青嶂的中山陵再震心魂。親臨,才知中山陵為何而聞名海內(nèi)外!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