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鈳涵
京劇《北平無戰(zhàn)事》的亮相值得圈點,關鍵在于創(chuàng)作者對觀眾的尊重、對原著的尊重、對人性和歷史的尊重。編劇龔孝雄花了近兩年半的時間,才將劉和平洋洋灑灑80萬字的長篇巨著轉化成僅一萬五千余字、兩個多小時演出時長的戲曲劇本,其間四易其稿、六變提綱,經過許多次打磨,才產生了情節(jié)豐富、沖突激烈、結構嚴謹?shù)男伦鳌?/p>
在《北平無戰(zhàn)事》的小說、電視劇早已珠玉在前的情況下,戲曲改編雖能借助名著的基礎和創(chuàng)作經驗,卻也難打破常規(guī),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京劇《北平無戰(zhàn)事》做到了。它不僅靈活地化用了原著的人物與情節(jié),保留了原著的核心思想,還出人意料地切準了當代觀眾的興趣點,運用戲曲藝術呈現(xiàn)出激烈的戲劇沖突?!侗逼綗o戰(zhàn)事》在主題思想、人物設定、情節(jié)結構、舞臺設計等方面,均作出大膽嘗試??此破届o的北平,實際上處于經濟崩潰、饑民無糧、部隊無餉的絕境,垂死掙扎的國民黨政府官員們不顧百姓死活,大肆斂財,濫殺無辜。與此同時,共產黨地下組織則竭力爭取保障民生、和平解放北平。劇中的主要矛盾,表面上是國共兩黨爭奪政權的斗爭,實際上是人民群眾對腐敗政府的反抗。難能可貴的是,創(chuàng)作者并沒有用含有政治色彩的方式處理故事,而是超越階級局限,站在歷史的高度進行客觀描述,用一種平靜的態(tài)度傳遞生死暗戰(zhàn)中的人性光輝。正是因為這平靜的底色,減淡了一味歌功頌德的浮夸,平抑著勝利到來的喜悅,客觀呈現(xiàn)了劇中人物的煎熬和痛苦、無私與無畏,真正凸顯了無名英雄的高貴人格,讓觀眾切身體會到“無戰(zhàn)事”的得來不易。
京劇《北平無戰(zhàn)事》所傳達的思想是客觀而理性的,人物的情感是細膩而外放的,這無疑是優(yōu)秀文本與經典舞臺技藝相結合之后才能呈現(xiàn)的效果。該劇將原著配角謝培東設為主角,隨著他營救方孟敖、籌措經費、痛失愛女等一系列劇情的展開,觀眾看到的不是一個符號化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而是一個機智圓滑的“掮客”,一個忠厚老實的內兄,一位痛失愛妻、獨自撫養(yǎng)女兒的父親,一位先人后己、舍小家為大家的時代英雄。他的信念不是空泛的理論宣傳,而是發(fā)自肺腑的認可與追隨,只有出于此,才能敢于犧牲與斗爭,才能忍住悲傷與敵人笑談周旋。
劇中寫彼時的國民黨政權腐朽至極,政權體系內的一部分人選擇同流合污,加速掠奪公私財產,另一部分人則找到了新的信仰,成為共產黨解放全中國的助力者。方孟敖正是其中的一員。作為國民黨軍官,方孟敖寧愿被軍事法庭裁決,也拒不執(zhí)行轟炸開封的飛行任務,不但甘冒巨險為黨組織運送物資,還毫不猶豫地隨著國民黨政府撤到臺灣繼續(xù)潛伏。他的行為是無私的,境界是高尚的,但他的性格同樣棱角分明。因母親和妹妹的死,他曾情緒失控地責怪無辜的父親,以至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父子之間的嫌隙因日本侵華戰(zhàn)爭以及國民黨對內的傾軋而生,卻推動了他們遲到十年的和解。這種將個人情感與民族命運相結合的安排,巧妙地通過主人翁感情的波動和觀念的轉變,折射出民眾的內心期盼,暗示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走向的必然性。
劇中最具傳統(tǒng)京劇美感的人物當數(shù)程小云。程小云一角具有中國女性溫柔、賢淑、善良、大方等諸多美德,作為妻子,她對丈夫無微不至,作為繼母,她對孩子疼愛有加。伶人出身的闊太太程小云并沒有時代先進的思想,但是當國民黨爪牙來追捕共產黨、逼迫方步亭前往臺灣的時候,她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自稱是共產黨。她不知道這樣會命懸一線嗎?她知道。正因為知道,才更堅定地站出來掩護謝培東和方孟敖,想要以“一命換得一家安”。她的犧牲,不僅留下“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嘆,更進一步揭露了國民黨政權瀕臨滅亡時的瘋狂和北平人民所處環(huán)境的黑暗。這部京劇新作對思想性、戲劇性的強化,與角色曲折的人生經歷相輔相成,既能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期待,又能為程式化表演提供更豐富的內涵。它帶給觀眾的,不是脫離生活實際蒼白無力的口號,不是改變歷史真實故作姿態(tài)的幻影,而是發(fā)自肺腑的共鳴和觸及真情的感動。
如果只停留在思想深刻、劇情緊湊、角色生動的審美角度,京劇《北平無戰(zhàn)事》相對于電視劇、話劇等形式的作品,并不具備獨特的藝術價值,也很難被傳統(tǒng)戲曲觀眾所認可。新編現(xiàn)代戲不能是為了搶占知名IP的純商業(yè)項目,更不能是遠離觀眾閉門造車的理想主義實驗品,而應是立足傳統(tǒng)、審視當下的藝術作品,是滿足現(xiàn)代觀眾訴求的文化產品——它的根脈必須深入大眾中去,它的思想也必須能夠和廣大觀眾產生共鳴?!暗玫勒叨嘀У勒吖阎?,這句話不僅適用于為政一方,更適用于藝術?!侗逼綗o戰(zhàn)事》做得比較扎實的,正是追求戲曲現(xiàn)代戲在表演程式上的創(chuàng)新,劇中多處提煉日常元素,展現(xiàn)當代生活細節(jié),借以塑造人物性格,激發(fā)觀眾的真實感情。
留有遺憾的是,劇中雖然不乏精彩的歌舞片段,比如謝培東“乘車趕路”、謝木蘭“街頭被捕”、程小云“獄中訣別”等,但就全劇而言,演員的唱段和肢體動作還有待進一步融合,人物動作中的戲曲韻味尚需繼續(xù)提升。雖然多次轉場的設計一氣呵成,但主角頻繁的口誤、配角過久的“閑置”,也很容易使觀眾跳出劇情。即使有先進的舞臺設備、經典的角色技巧,戲曲演員仍然要堅持苦練“四功五法”,觀察生活現(xiàn)象、挖掘人物深度。事實上,表演的精益求精比劇本的斟詞酌句還要重要,戲曲程式在人物刻畫上的運用,戲曲形象獨有的藝術張力,才是戲曲現(xiàn)代戲最值得期待的看點。
京劇《北平無戰(zhàn)事》無疑是精彩的,它的精彩源于真誠,真誠在于將人性提升到抽象的符號之上,用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人物內心,用人物內心驅動情節(jié)發(fā)展,用情節(jié)發(fā)展升華出令人欽佩的“對信念的虔誠”。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亮相,它所宣示的價值之美與人性之美提示我們:那些湮沒于歷史中的英雄,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那些獻身于革命的先烈,懷著無私無畏無悔的心。新中國社會的祥和與發(fā)展正是由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血淚澆筑而成,現(xiàn)在與未來,依然需要千千萬萬的后繼者為之奮斗與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