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池宮墻皆有講究
范小平曾考證,建于宋代的文廟里,后世文廟中的特色建筑構件:泮池、泮橋已經(jīng)出現(xiàn)。明清時期,孔廟則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群落。學者彭蓉在《中國孔廟建筑與環(huán)境》一書中說,中軸線上,坐北朝南依次有萬仞宮墻、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崇圣祠等主要框架,還有兩廡分列東西兩側,看這些建筑是否完備,也是確定孔廟建筑是否完整的主要標志。
而孔廟的建筑開間、屋頂形式、斗拱踩數(shù)、屋瓦的顏色質地無一不受禮制的規(guī)范和約束。萬仞宮墻,是地方孔廟最南端的外圍墻,名字來源于《論語·子張》:“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氣門者或寡矣”,是子貢借助墻的高度比喻孔子的學問之深厚。
泮池則是學宮的標志,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祁和暉介紹,西周時,稱天子所辦大學為辟雍,四周環(huán)水。諸侯一級的學校只能南面環(huán)水,稱泮池,泮池上有泮橋,后世科舉取士,只有中舉之人,才有資格踏上泮橋。明清時期,州縣考試的新進生員,需要入學宮拜謁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孔廟的欞星門最早記載于宋代,在郊壇設靈星門。傳說欞星是天上的文星,欞星門意指孔子是天上文星下凡。大成門原指儀門,因大成殿而得名。大成殿的名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
祁和暉認為,孔廟不僅僅是紀念孔子的建筑,更是一種中國人對自己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認同,辛亥革命后的戰(zhàn)爭紛
爭年代,中原地區(qū)不少孔廟毀于戰(zhàn)火,有意思的是,當時中國沿邊沿海,文化危機感深重的地區(qū)
保留文廟反而較多,尤其臺灣,在日據(jù)時期禮廟、書院、學宮到處都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孔廟更多是一種象征意義和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