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全國有色金屬流通服務(wù)平臺 ▲ 圖片來源于下吧 心學(xué)大師王陽明,龍場悟道得出的“心即理”之學(xué),是中國思想史上奪目的光輝。王陽明說,我心中有個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我在心上,就是“心即理”,換句話理解就是“良知即天理”。 王陽明之所以提出“良知即天理”,是希望我們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來做事,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只到心外去尋求。比如孝順父母,并不是社會道德要求你孝順父母(在心外)所以你才這么做,而是你愛父母所以才去孝順(在心里)。 知道天理就是心中的良知,但現(xiàn)實中人們往往很難理解、并擁有這個“良知”,因為一入滾滾紅塵,童心就變成了凡俗的利害心、是非心,就將良知“放逐”到得失計較的人欲海中,那么此時的良知被物欲、私欲所遮蔽,恐怕就不是天理了。追求良知的光明要從平時做起,而不是臨時修行。
▲ 圖片來源于下吧
“心即理”法則衍生出兩個重要的次法則,其中一個就是“心外無物”。“心外無物”的最大本質(zhì)是承認(rèn)人的一種價值存在——洞見了心物之間的根本關(guān)系,即萬事萬物只有人類意識參與時才能明白。獲得這種價值存在之后,人生就有了一個價值支撐,就有了一個價值出發(fā)點?,F(xiàn)在很多人把一點點小小的挫折都當(dāng)成大事,看新聞?wù)f孩子受不了高考的壓力跳樓自盡,為什么?就是因為缺乏價值的支撐,無法明白生命的價值存在。
“心即理”法則衍生出來的另一個次法則,是“心外無事”。通俗地理解就是,你意識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做的,如果你的心不動,就沒有任何事,所以說心外無事。
與其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甚至是“心即理”是心學(xué)的法則,不如說它們是王陽明指引我們找到自己的方法:對天下萬事萬物不要總是動心,而要在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上用功。競相追逐的權(quán)勢、名利、尊位,實際上對我們而言都是心外的事。其實,只要內(nèi)心的良知光明了,便能知是非善惡,你能辯是非、知善惡,那世界上還有什么事不能解決呢?良知會指引你,在這個世界創(chuàng)建出屬于你自己的天地萬物,它定會是一個精神與物質(zhì)并駕齊驅(qū)的光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