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薈萃分析,自1970年代以來,一種可以感染魚類、烏賊、鯨魚、海豚、有時甚至是人類的寄生蟲Anisakis,數量在全球范圍內增長了283倍。
這可不是個小數目,但是由于這種生物體型很小,海洋又那么廣袤無垠,所以直到現在,我們才注意到。甚至研究人員也不能理解,為什么這種寄生蟲會“爆炸式增長”,或者從長遠來看,這一現象可能意味著什么。
這種特殊的寄生線蟲可以藏在生海鮮中,被稱為“鯡魚蠕蟲”或“單臂茴香”。如果人類誤食,會引發(fā)類似于食物中毒的嚴重癥狀。
其他哺乳動物就沒有人類那么幸運了。這種寄生蟲對鯨魚和海豚等鯨類的威脅更大。與人類不同,這些海洋哺乳動物可能會被寄生蟲折磨數年。
水產和漁業(yè)科學家切爾西伍德(Chelsea Wood)說,消費者不必太過擔心。她自己也不會放棄壽司??紤]到業(yè)界甚至還沒有普遍注意到這種寄生蟲,因此我們攝入它的風險仍很低。
目前尚不清楚,爆炸式增長的寄生蟲對海洋哺乳動物的影響,但是如果我們估算無誤,鯨類動物被寄生的風險要比半個世紀前大得多。
研究人員對總共123篇論文進行了分析,發(fā)現1962年至2015年的53年中,Anisakis的數量驚人地增長。他們解釋說,平均而言,這意味著從最開始每100個可能宿主中發(fā)現不到一條蠕蟲,變成了每捕獲一條魚,就能找到一個蠕蟲。
我們無法確定導致寄生蟲增加的因素,但是伍德有所懷疑:“我的直覺是,和我們在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有關。我們的研究的時間框架直接與一堆真正重要的海洋哺乳動物立法生效(例如1972年的《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和1980年代的國際捕鯨委員會暫停商業(yè)捕鯨)時間重疊?!?/p>
然而,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海洋哺乳動物寄生蟲都在增加。這組作者發(fā)現了另一個類似的寄生蟲——被稱為Pseudoterranova,能在同一時期內相對穩(wěn)定地感染魚類,海獅和其他海豹——并未出現數目增長。
問題是,我們對“自然”現象的沒有能用來判斷的基準。海洋蠕蟲數量的增加可能是生態(tài)系統(tǒng)蓬勃發(fā)展的跡象,或者它們可能對已瀕臨滅絕的脆弱生物如赫克托海豚(Cephalorhynchus hectori)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
僅有的可用于分析的研究來自近代歷史,而此時,人類已經對海洋施加了巨大影響。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Anisakis的數量是否隨著人類行為的后果(如捕魚,污染或氣候變化)而變化,還是隨著海洋哺乳動物宿主的再次減少而回歸到正常水平?
作者寫道:“這是兩種現存數以百萬計的寄生物種的故事,我們鼓勵其他人使用歷史生態(tài)學方法追蹤各種海洋寄生蟲的變化。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足夠的數據,判斷海洋是否正處于流行病爆發(fā)的前期。”
因數據稀少,我們完全錯過了Anisakis的爆發(fā),雖然這次對人類來說可能沒啥影響,但下一次就難說了。
該研究發(fā)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上。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于創(chuàng)作共用協(xié)議(BY-NC)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