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連成創(chuàng)始人(右起)葉春善、蕭長華、唐宗成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也是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京劇的傳承、演員的培養(yǎng),是京劇發(fā)展的重要保證。而縱觀京劇的發(fā)展歷程,在沒有現(xiàn)代專門的戲曲學校之前,舊時培養(yǎng)京劇演員,除官辦的梨園、教坊之外,大多數(shù)都是采取口傳心授的方法,或拜師學藝,或藝學家傳。隨著戲劇的發(fā)展,這些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需要,明代出現(xiàn)以班代班的方式培養(yǎng)演員的“大小班”,和專門培養(yǎng)童伶的科班。科班多由私人資助或藝人個人興辦,其性質(zhì)仍然是師徒相傳。梨園行里的人,都以入科班為榮耀,不入科班,甚至不能算“門里出身”,因此科班對于學戲的人,好比現(xiàn)在上大學對學子一樣重要。
北京曾經(jīng)有數(shù)家有名的京劇科班,如四箴堂科班、小榮椿科班、富連成社、崇雅社、斌慶社、榮春社、鳴春社、中華戲曲??茖W校等等,他們?yōu)榫﹦∨囵B(yǎng)出了無數(shù)名家名角。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京劇科班有些已經(jīng)了無痕跡,而有些還舊跡可尋。
百順胡同里的斌慶社
百順胡同在珠市口西大街的路北,是一條不起眼的小胡同,上世紀初,京城一家著名的京劇科班——斌慶社就坐落在這條胡同里,這是1917年由著名“俞派”武生俞振庭與果湘林合作,于俞菊笙故居院內(nèi)創(chuàng)辦的京劇科班。俞振庭是俞菊笙的兒子,俞菊笙去世后,俞振庭便居于此地。
斌慶社在百順胡同40號,為了尋找這家科班,我來到了百順胡同。百順胡同東口開在了陜西巷,西口與大百順胡同毗鄰,胡同的北面是韓家胡同,南面是東壁營和西壁營胡同。聽了這些胡同的名字,人們都知道清末民初京城的煙花柳巷“八大胡同”就在這附近了。而斌慶社設在這里不為別的,主要是因為此地與大柵欄相距不遠。當時京城幾家著名的戲園就匯集在大柵欄街里,而騾馬市大街和珠市口西大街這一帶也是伶人聚居之所。
百順胡同原名柏樹胡同,明朝稱柏樹胡同,因胡同里種有柏樹而得名。清初,以胡同名字的諧音,取“百事順遂”的含義,更名為百順胡同,一直沿用至今。我經(jīng)陜西巷從百順胡同的東口進入胡同中,百順胡同中現(xiàn)在還有一些房屋保持著民國時期的舊貌。40號在胡同最深處,我一直走到了胡同的西口,在路南才覓得了40號的身影。
40號有個小門臉,普普通通,貌不驚人。我走進院里,一下子愣住了。本以為這是一個小院子,沒想到走進門里,眼前豁然開朗,一個偌大的院子呈現(xiàn)在眼前。院內(nèi)陸勢較低,而門道地勢相對要高,所以站在院門口,整個小院一覽無余,我的目光穿過過廳,可以看到后院那座建筑精美的民國小樓。
我順著院內(nèi)的小路,來到后院,小樓真切地呈現(xiàn)眼前,精美絕倫的雕花護檐板還在,無聲地向人們展示它曾經(jīng)的嫵媚。站在院中,我想象著當年學生在這個院里練功、學戲、排戲的情景。斌慶社子弟以“斌”、“慶”、“永”三字排名,培養(yǎng)出很多優(yōu)秀的學員。不僅如此,斌慶社還“廣種薄收”,亦培養(yǎng)外來搭班的演員,當年李萬春13歲來京就在這個科班搭班演出。像李萬春這樣的演員帶藝搭班演出,他們不按科班之字排名。當年的搭班演員李萬春、藍月樓、耿長春就是用自己的藝名,由于他們精湛的演技,被人譽為“斌慶三春”。 斌慶班長期在大柵欄里的廣德樓演出,贏得了不少觀眾。然而如同很多私人辦班的科班一樣,歷時13年的斌慶社,最終還是因為經(jīng)費無以為繼而解散。
北大吉巷里李萬春創(chuàng)辦的鳴春社
騾馬市大街以南,夾在果子巷與米市胡同之間,有一條東西向胡同——北大吉巷,李萬春創(chuàng)辦的鳴春社就坐落在這條胡同里。
北大吉巷明崇禎時稱“打劫巷”,民國時期胡同中寓居眾多戲劇、曲藝界名宿
北大吉巷形成于明代,屬宣南坊,明崇禎時稱“打劫巷”。聽到這個名字,您是不是立時想到這條胡同的治安情況一定不好,不然怎么留下了這么個名聲?清乾隆時胡同的名字粉飾成“大街巷”,清末圖吉利改稱為“大吉巷”。1965年,北京整頓街巷名稱時,將其南邊的羊肉胡同改稱“南大吉巷”,此巷就稱為“北大吉巷”了,于是很多人就將南北大吉巷一帶稱作了“大吉片”。最初查找這條胡同的資料時,映入我眼簾最多的名詞就是“梨園”,北大吉巷堪稱與梨園結(jié)緣的胡同。如與梅蘭芳先生合作多年的花臉演員劉連榮、著名京劇武生李萬春和曲藝界名宿,京韻大鼓白派創(chuàng)始人白云鵬等都曾經(jīng)住在這條胡同里。白云鵬故宅就在北大吉巷的3號,22號是李萬春故居,39號住的是著名京劇花臉演員劉連榮。
李萬春故居在北大吉巷22號
今年是李萬春誕辰100周年,行走在胡同中,不禁回憶起李萬春的點點滴滴。李萬春7歲在《三戲白牡丹》中出演仙童,開始了他的演藝生涯,12歲進京搭俞振庭的斌慶社。李萬春的表演深得余叔巖賞識,收其為義子,在余叔巖的安排下,李萬春全家從櫻桃斜街的“華興旅館”遷入了大吉巷余叔巖的空閑宅院。據(jù)說,1924年,李萬春父親以4500銀元購得余叔巖在大吉巷的宅院,李萬春全家便寓居于北大吉巷的22號。因此院是李萬春四個兄弟同住,遂將大院起名叫“四維堂李”。
鳴春社就在北大吉巷的19和21號
鳴春社是李萬春1939年創(chuàng)辦的京劇科班,就在北大吉巷的19號和21號。1939年,李萬春在寓所斜對面的8號、9號(現(xiàn)19號和21號)創(chuàng)辦“鳴春社”,通過培養(yǎng)自己的徒弟來組建自己的戲班子。鳴春社培養(yǎng)了鳴、春兩科學生二三百人之多。至今還有許多“鳴”、“春”字輩的演員活躍在京劇舞臺上。
我到北大吉巷探訪,不長的胡同甚是安靜,原來的鳴春社就在胡同的北側(cè),不大的門臉兒,如果不是我事先查閱資料,知道了鳴春社的門牌號,誰也不會想到胡同中這兩座普通的小院里,還曾經(jīng)有過京劇科班。據(jù)說鳴春社剛成立時李萬春將兩個小院打通了,院子的北屋是通鋪,鳴春社的弟子們就住在這里,而弟子練功就在小院里。我站在寂靜的胡同中端詳著這兩座小院,微風中仿佛傳送來一陣陣“咿咿呀呀”的聲音,與梨園結(jié)緣的胡同,也許處處都有戲聲。
首創(chuàng)男女合校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
在北京舊式京劇科班盛行的時候,一所新式的京劇科班成立了,這就是中華戲曲??茖W校。我尋找這家科班的腳步,轉(zhuǎn)到了崇文門外的東興隆街,1930年創(chuàng)辦的中華戲曲??茖W校就坐落在東興隆街52號。
東興隆街在崇文門外大街的西側(cè),新世界百貨商場的后面
東興隆街形成于明代,稱為木廠兒。清代,因街的西段路北有靈官廟,遂又稱為靈官廟街。咸豐年間,街中建了一座興隆寺,故靈官廟街及西段改稱興隆街。興隆街在清末民初時為商業(yè)街,店鋪林立,熱鬧非凡。民國以后稱東興隆街、木廠胡同。1965年,興隆街與木廠胡同合并,定名東興隆街。
傳說東興隆街52號原為清末大太監(jiān)李蓮英私宅之一
東興隆街地處崇文門商圈,這可是寸土寸金的地界,經(jīng)過這些年的改造,東興隆街已經(jīng)變成短短的一段。我本以為曾是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的東興隆街52號,已經(jīng)消失了,而到東興隆街實地探訪,才發(fā)現(xiàn)52號非但沒消失,反而油飾一新。
52號在東興隆街的東口,這是一座共有四進院落的宅院,建筑風格屬于晚清時期。據(jù)傳,這座宅院始建于清末光緒年間,原為清末大太監(jiān)李蓮英私宅之一,民國時期成為民居,后由同仁堂集團作為藥品倉庫使用,現(xiàn)在這座宅院也是同仁堂集團使用。同仁堂將宅院油飾一新,這才有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52號的模樣。
首創(chuàng)男女合校的中華戲曲??茖W校
1930年,25歲的焦菊隱從燕京大學畢業(yè)后,不久就來到中華戲曲??茖W校擔任校長。焦菊隱是一位學識淵博,而又富于創(chuàng)新的學者,他擔任校長期間,首先取消體罰學生的規(guī)矩,其次重視弟子的文化教育,除學京劇外,還上文化課,以提高學生文化素質(zhì),同時也吸取了過去科班口傳心授,以戲帶功,因材施教,嚴格教學,注重實踐的優(yōu)點。中華戲曲??茖W校是新式學校,所以學生不立賣身的關(guān)書契約,學制6年,先后招收10歲至13歲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的男、女生,五科200余名學生,學生以德、和、金、玉、永五字排名,一代名伶王金璐也曾在這里學習過。
這個科班最大的亮點就是首創(chuàng)男女生合校,舊時學校有男校和女校之分,不能男女合校,這樣的規(guī)定實際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十分不利。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大膽打破常規(guī),首創(chuàng)男女合校,并且取得斐然成績。學校演出了大量傳統(tǒng)劇目和新編劇目,推動了京劇的發(fā)展。此后由于種種原因,中華戲曲??茖W校于1940年11月停辦。這所學校雖然創(chuàng)辦時間不長,但是給當時的科班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氣,對京劇藝術(shù)的繼承、發(fā)展,培養(yǎng)戲曲人才,作出了貢獻。
京劇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科班——富連成
如果介紹京劇科班,就必須要說富連成,因為這家科班是京劇史上最有名的科班,也是存在時間最久的科班。1904年2月,富連成的前身喜連成成立,據(jù)說它是當時北京城內(nèi)最大的京劇科班。
喜連成社址最初在琉璃廠西南園,又到宣武門外前鐵廠,后搬到虎坊橋東
喜連成初名喜連升,這家科班的東家是牛子厚,社長是京劇名角葉春善。最初喜連成社址設在了琉璃廠的西南園葉春善的宅內(nèi),葉春善收容了六個無家可歸的孤兒,開始教戲。并以“喜”字為這六個弟子取名為:雷喜福、武喜永、趙喜魁、趙喜貞、陸喜明與陸喜才,世稱“六大弟子”。 隨著科班的發(fā)展,社址又遷至宣武門外前鐵廠。
1912年正是中國的多事之秋,市面蕭條,牛子厚因家務紛繁,無法兼顧,打算把科班送與葉春善。葉堅決不肯接收,并介紹牛子厚將“喜連成”轉(zhuǎn)讓給外館沈玉亭、沈仁山兄弟。沈家為社方還清了債務,增添了經(jīng)費,并改社名為“富連成”。這時已經(jīng)有兩科學生按“喜”、“連”兩個字排名了,所以從三科起,才排“富”字,以后排的是“盛”、“世”、“元”、“韻”幾個字。
富連成社搬到虎坊橋東已是1921年了,我們現(xiàn)在所見許多留存下來的富連成社址的照片,都是在虎坊橋社址時拍攝的。1934年,富連成社東家沈家出現(xiàn)經(jīng)濟問題,富連成社受到牽連財產(chǎn)被查封,而此時社長葉春善身患重病,不久就去世了。沈家衰落,已經(jīng)無力支持富連成社,此時富連成社便由葉家苦苦支撐直到1948年。隨著富連成社“高層”的變動,富連成社的一部分科班搬到了虎坊橋紀曉嵐故居,那是1936年。在紀曉嵐故居這段日子,富連成社亦培養(yǎng)了許多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據(jù)說著名京劇藝術(shù)家譚元壽先生就是富連成社在紀曉嵐故居時培養(yǎng)的學生。
紀曉嵐故居在珠市口西大街241號,即現(xiàn)在的晉陽飯莊,現(xiàn)存兩進四合院,紀曉嵐在此寫下了著名的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我去探訪時,紀曉嵐故居已經(jīng)單獨從晉陽飯莊辟出,供游人參觀。紀曉嵐故居原為清威信公、大將軍岳鐘琪的舊宅,后為紀曉嵐所有。上世紀30年代,梅蘭芳、余叔巖等人在此成立北京國劇學會,一時名人薈萃。1958年改為晉陽飯莊。
富連成學生每天學戲、演戲16個小時
富連成社學生學習非常辛苦,我粗略地計算了一下,學生每天學戲、演戲的時間有16個小時之多。社里規(guī)定學生們每天6點起床,漱洗完畢,就要開始練功。文行主要是吊嗓子學戲,武行練習武功。上午10點吃早飯,11點就要到戲園演出,一天要演八九出戲,要到下午6點,才能演完戲回到社里。學生們回社后稍事休息,即吃晚飯,飯后仍分文武兩行用功,學戲,晚10點就寢。一年365天,除年底封箱后休息幾天外,天天如此。您看看學戲容易嘛,要不怎么有“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說法。
富連成學生到廣和樓演出,必走珠市口大街
富連成科班主要在廣和樓演出,每天學生們吃完早飯后,就要去演出,那時學生按身材高矮,排成一單行隊伍,在管事人帶領(lǐng)下自社址步行至廣和樓。在富連成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去廣和樓演出,學生們必須走珠市口大街到廣和樓。
很多人奇怪這是為什么,如果我們翻看地圖就會明白了。富連成社址在珠市口西大街路北,而廣和樓在鮮魚口,如果富連成的學生去廣和樓,可以走陜西巷或是走石頭胡同經(jīng)鐵樹斜街、大柵欄西街、大柵欄街到廣和樓。陜西巷不言自明,這是北京的“八大胡同”之一,是風月場所,葉春善非??粗貙W生的道德教育,因此他堅決不讓學生受到任何的不良影響。而走珠市口大街這條路線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與風月場所的接觸,可謂用心良苦。
富連成的很多學生就是這樣在社長葉春善和其他老師的嚴格要求和精心培養(yǎng)之下,成為了京劇名家。
椿樹下二條胡同里的榮春社
在我查找到的科班資料中,有一家科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無數(shù)的感動,那就是榮春社。榮春社是由尚小云創(chuàng)辦的科班,尚小云為了這家科班不僅嘔心瀝血而且耗盡家產(chǎn),傾其所有。
榮春社在中和戲園正式成立
中和戲園在大柵欄街南側(cè)的糧食店街里,大柵欄街里戲園眾多,中和戲園在其中不算是有名的。但是中和戲園的歷史悠久,有自己的老主顧,而且許多名家名角在這家戲園駐場演出。1938年,尚小云在中和戲園舉行了榮春社科班成立儀式,各界知名人士紛紛到場祝賀,場面相當隆重。
從1937年尚小云就開始了籌辦榮春社的工作,1938年成立。榮春社先后經(jīng)歷了八年抗戰(zhàn),三年內(nèi)戰(zhàn),1948年底解散,開辦逾10年。榮春社共辦兩科,第一科排榮、春二字,第二科排長、喜二字,先后招收學生達570人之多。榮春社演出的劇目,除大量傳統(tǒng)戲外,還排演過許多新編本戲,如《崔猛》、《荒山怪俠》、《九曲黃河陣》等。榮春社長期在中和戲園、長安戲院輪流演唱,每天都能售出九成以上門票,極博觀眾好評。
榮春社社址就在椿樹下二條尚小云宅第
椿樹下二條胡同屬于椿樹諸條胡同中的一條,在南柳巷以西,永光西街以東,北到前青廠胡同,南至西草廠街,圍成的這片區(qū)域中,坐落著椿樹上頭條、二條、三條,下頭條、二條、三條,北、東、西椿樹胡同,及椿樹橫胡同等10條叫了椿樹的胡同,據(jù)說這些胡同叫了椿樹之名,是因為東椿樹胡同路東原有一眼井,井邊有一棵大椿樹而得名。椿樹胡同所在的這片地區(qū)以住過京劇界的名人而著稱。比如椿樹上頭條住過京劇藝術(shù)家徐東明、余叔巖,椿樹上二條住過尚小云,椿樹上三條住過荀慧生等等。今年我去椿樹諸條胡同探訪,看到在椿樹諸條胡同的位置,已經(jīng)沒有了小胡同,打聽了附近居民才知道椿樹諸條胡同早已改建成了椿樹園小區(qū)。我與居民閑談,聊起了椿樹諸條胡同與京劇的淵源,沒想到還有居民記著尚小云,記著尚小云創(chuàng)辦的榮春社。
尚小云原名尚德泉,8歲入“三樂社”科班學戲,藝名“尚三錫”。先習武生,后改旦角,因其相貌酷似其師孫怡云,遂改藝名“小云”。由于尚小云奮發(fā)圖強,銳意進取,他的藝術(shù)才華獲得了廣大觀眾的贊賞。1914年《國華日報》舉辦“童伶競選”,他被選為“第一童伶”。1918年《順天時報》開展評選京劇新秀活動,又被評為“童伶大王”。1927年《順天時報》又發(fā)起評選“首屆京劇旦角名伶”活動,尚小云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被公認為“四大名旦”。
尚小云自己技藝精湛,當他看到傳統(tǒng)科班在培養(yǎng)京劇人才時的鄙陋時,萌生了自己創(chuàng)建科班,培養(yǎng)后繼之人的想法。經(jīng)過緊張的籌備,尚小云成立的榮春社在椿樹下二條尚小云的宅第招收學生,教授京劇。尚小云招生與眾不同,當時凡入科班學戲一定要立字據(jù),就如同簽下賣身契,在科班里師傅可以打罵體罰學生,因此舊時學戲也稱為“打戲”,坐科一般要七年,于是有人戲稱這七年為“七年之獄”。尚小云深感這樣教戲不成,他大膽廢除簽訂賣身契的陋習,不與學生簽訂賣身契,也不打罵學生。不僅如此,他還給學生統(tǒng)一置辦社服,佩戴上有金元寶圖案下有“北平榮春社”字樣的圓形社徽,榮春社的學生個個精神抖擻。
為辦榮春社,尚小云賣掉五處七所房產(chǎn),作為科班的活動經(jīng)費
榮春社辦起來后,很多想學戲的孩子投到尚小云門下,再加上1940年,中華戲曲??茖W校解散,又有學生投入到榮春社,此時榮春社學生已增至400多人,尚小云椿樹下二條的宅院地方不夠用了,于是尚小云又先后租了椿樹上頭條與余叔巖宅第東側(cè)間隔一門的13號(舊門牌),椿樹橫胡同1號(舊門牌),西草廠路北45號(舊門牌),供練功排戲之用。此時,加上尚小云宅院的總院,共有四處之多。學生日益增多,開支不斷增加,使得尚小云的經(jīng)費入不敷出,為了培養(yǎng)京劇事業(yè)的接班人,尚小云做出了大膽的決定——賣掉家產(chǎn),繼續(xù)辦班。
尚小云將前鐵廠的三所房子、香爐營一所三進院的房產(chǎn)、安定門內(nèi)一所棚鋪房、茶食胡同一所房產(chǎn)和草廠大院一所房產(chǎn)全部賣掉,這些是尚小云辛勞一生的所得。然而市面經(jīng)濟緊張,人員又不斷增加,開銷增大,收入減少,尚小云只得又將自己的“道濟”牌汽車和夫人的許多珍貴金銀首飾賣掉以維持辦學。 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尚小云苦苦維持到1948年,終因經(jīng)費緊張,開辦了十年的榮春社停辦了。
雖然這些京劇科班消失在歷史中,但是它們?yōu)榫﹦〉膫鞒泻桶l(fā)展作出的重要貢獻,依然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