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繼續(xù)上一篇 白龍廟小聚義時,其時有29人。梁山上去劫法場的,有17人,分別是晁蓋、花榮、黃信、呂方、郭盛、燕順、劉唐、杜遷、宋萬、朱貴、王矮虎、鄭天壽、石勇、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勝。江州派的,有9人,分別是李俊、張順、張橫、童威、童猛、穆弘、穆春、薛永、李立。再加上宋江、戴宗、李逵3人。后又加了侯健一人,共是30人。 宋江派兵時,兵力分配如下: 江面巡邏:李俊、張順 偵察小分隊:侯健、薛永、白勝 潛伏:石勇、杜遷 后勤:朱貴、宋萬 先鋒:童猛 第一船(旗艦):晁蓋、宋江、花榮、童威(船長) 第二船:燕順、王矮虎、鄭天壽、張橫(船長) 第三船:戴宗、劉唐、黃信、阮小二(船長)。 第四船:呂方、郭盛、李立、阮小五(船長)。 第五船:穆弘、穆春、李逵、阮小七(船長)。 戰(zhàn)績:大獲全勝。 分析:1、此時宋江儼然是眾頭領(lǐng)之主;2、此時,晁派與宋派將領(lǐng),仍然親密無間??梢钥吹?,兩派都是混著坐船的,沒有明顯的分界;3、預(yù)先派出江面巡邏,最后捉住黃文炳的,是宋江在揭陽鎮(zhèn)認識的兩位水軍牛人。此時不派三阮也是正常的,畢竟不熟悉地形。但是如果知道是最后是這兩個捉住黃文炳的話,宋江有將功勞往自家兄弟攬的嫌疑。4、地位高的還是地位高,如晁蓋、宋江、花榮同坐一船,而前去偵察、潛伏的,都是排名較后的頭領(lǐng)。 總兵力:仍是上述30人。 通訊員:朱貴、宋萬 頭一起:晁蓋、宋江、花榮、戴宗、李逵 第二起:劉唐、杜遷、石勇、薛永、侯健 第三起:李俊、李立、呂方、郭盛、童威、童猛 第四起:黃信、張順、張橫、阮家三弟兄 第五起:燕順、王矮虎、穆弘、穆春、鄭天壽、白勝。 分析: 朱貴和宋萬看來地位實在是太低,是個供人差使的命,前者打無為軍,沒有上場立功的份,此番又只能做通訊員回去梁山報信。 頭一起中,就是晁蓋一人和宋江及宋派嫡系。此時宋江的實力明顯超過晁蓋,但晁蓋應(yīng)該不會太有感覺。后四起,晁派與宋派將領(lǐng)混編行軍。 如果此時晁蓋對宋江的咄咄逼人之勢還不是很有感覺的話,在回家的路上發(fā)生的一件事情,必然導致晁蓋心里不爽。 那便是行軍至黃門山,歐鵬、蔣敬、馬麟、陶宗旺四人劫道時,晁蓋如臨大敵,“晁蓋、戴宗,各執(zhí)樸刀”,可是宋江一通姓名,對方立馬說,“俺弟兄四個,只聞山東及時雨宋公明大名,想殺也不能夠見面……”。只聞山東及時雨啊,不知此時的帶頭大哥晁蓋聽見此句,有何感想?! 及到梁山上,宋江假惺惺地讓晁蓋坐了第一把金交椅之后,自己坐了第二把金交椅。吳用,公孫勝分列三四。 此時又有意思了,晁蓋還沒有發(fā)話,宋江發(fā)話了,吩咐大家,老人坐左邊,新人坐右邊。 左邊,林沖、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遷、宋萬、朱貴、白勝,共9人,都是梁山元老及奪生辰綱的晁派親信,而右邊呢?足足坐了花榮、秦明、黃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張橫、張順、燕順、呂方、郭盛、蕭讓、王矮虎、薛永、金大堅、穆春、李立、歐鵬、蔣敬、童威、童猛、馬麟、石勇、侯健、鄭天壽、陶宗旺,共27人。加上晁蓋等,共40人。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要知道,花榮、秦明、黃信等,是早于宋江上梁山的,此時,將他們作“新頭領(lǐng)”,放在坐右邊,這不是明擺著和晁蓋過不去嗎?再者,左邊是9人,右邊剛才是左邊的3倍,27人,坐著別扭不別扭???? 看看這圖,是不是覺得很搞笑? 我這張圖畫得還算給點面子,要是27人一路順溜排下來,不知是什么樣子?? 還有一個特點,左邊的老人,和最后排座次時的順序是一樣的,右邊的新人,暫時是按年齡排次序,所以與最后的次序有點差別,但差別不大了。 晁天王啊晁天王,從今天排座次起,別看你是頭領(lǐng),宋江讓你死,你就必須死?。。ㄎ赐甏m(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