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厚厚的《張智重草書桃花源記》從北京飛抵我的案頭,它不沾一點霧霾里的塵埃,而是朵朵桃花次第盛開。
智重(原名張智)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精英班成員。2008年被《書法》雜志、《書法報》評為十大年度人物。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法展、蘭亭獎書法展、全國中青年書法展、中日書法交流大展等國內(nèi)外重要展覽并獲獎,不少作品被多家博物館及收藏家收藏,出版有《張智書法集》、《張智重書法集》。
我不懂書法,不敢對其作品妄加評議,我只知道,他花如此大的成本與心血,特地以草書形式書寫《桃花源記》,而且很有可能是國內(nèi)唯一有此舉措的書法家,他的靈魂深處,一定藏著個“桃花源”。
是的,智重從開滿桃花的桃源起步,一路向著書法的最高境界苦苦跋涉。他并非像許多人一樣從幼童起便描紅臨帖,而是天賦加后天的勤奮取得如今矚目的成就。1988年,這個生性靦腆的農(nóng)家孩子考入湖南桃源師范學校,師范教育“三筆字”的基本功教學開啟了他的天賦之門,他的毛筆字多次在全校“三筆字比賽”中獲獎并展出,成為校園知名度甚高的書法高手,畢業(yè)時,其書法水平已超越書法課老師,當然地留校了,與我成了同事。
那時,桃源這座縣城有著濃厚的書法氛圍,張錫良、張國華、張海云號稱“桃源三張”,冷不丁又冒出個后生張智,又多了“一張”,謙虛好學的智重廣采博納,書法水平日益精進,22歲那年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1994年的一天,智重突然來到我的新單位,他告訴我,他的一幅作品入選中日書法交流展,可是他沒有錢去日本,我從他的臉上,看到的是深深的遺憾與無奈。我告訴他,中國的武術(shù)大師必定要遍訪名山大川,與高手切磋才能武功深厚,如果真想當一名一流的書法家,必須去北京,那里是中國政治文化的中心……我不知我的話是否對他產(chǎn)生了影響,不久,他辭職了,從鄉(xiāng)村里走出來能留校到中專學校工作,智重曾令多少同學羨慕不已,辭職在那個年代是需要巨大勇氣的,但他毅然決然地做出了這種人生選擇,我知道,他要去攀登一座藝術(shù)的高峰,這一去,就決不回頭。
智重(中)和女同學重逢在個展上
北漂的生活一言難盡,但不經(jīng)風雨怎能見彩虹?如今的智重,只能從他額頭一條條早生的皺紋里,讀出他在京城的奮斗史。從他擔任三部電視劇制片人的閱歷中,讀出他的成長軌跡。而一項項書法獎,分明又告訴世人,無論京城如何喧嘩,他始終不忘初心,心靜如水,寒來暑往,他在書房里平靜的臨帖、創(chuàng)作、讀書。在書法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他不是像有些人一樣急著去逐利,而是叮囑自己,不斷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加強修為,做一個有人文涵養(yǎng)的書法家。
頭頂一項項桂冠,在浮躁的時代要達到靜修的境界,內(nèi)心世界必然要一片澄明,我想,那里一定有茂林修竹,一定有鮮美的芳草,一定能聽到繽紛的落英輕輕萎地的聲音。我欣賞這本草書集時,仿佛看到一個飄逸俊朗的身影行走在阡陌之中。一部成功的草書作品,必是作者凝神聚氣、蓄情而發(fā)、噴薄而出的結(jié)果,這“情”便是智重對沒有紛爭的凈土世外桃源的留戀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