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時代的遺痕?!蹦暇┑睦系孛趾螄L不是如此呢?每一條“老地名”,或許都附載著一個古老的動人故事,或許鐫刻著一件不凡的歷史,或許彪舉著一個杰出人物,或許蘊含著某種意義,或表現(xiàn)著某種民俗史實。概而言之,無數(shù)的南京地名,承載了故都千年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
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地名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往往實體變化了,而反映歷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南京的地名大都因承古代的稱謂,俯瞰南京地名,不同時期形成的地名層、具有共同淵源的地名群交錯層疊,展現(xiàn)了滄桑興衰的歷史長卷和紛繁絢麗的文化景觀,并呈現(xiàn)出九大文化特征:
自然與人文有機統(tǒng)一
南京的自然地名著有鮮明的人文色彩。山水形勝之勢與帝王霸業(yè)之氣相互印證,使南京有了“鐘靈毓秀”、“帝王之宅”的美譽。
南京占據(jù)了長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環(huán)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環(huán)境無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業(yè)的最佳選擇。南京的山雄起于長江之濱,蟠繞于古都之周,故有“虎踞龍蟠”之稱。南京的山是寧鎮(zhèn)山脈楔入都城的三支分脈。其北支,由棲霞山、烏龍山、幕府山、獅子山、沿古長江入城,謂“石頭虎踞”;中支,由寶華山、鐘山、富貴山、九華山、鼓樓崗、清涼山入城,與北支匯合,稱“鐘山龍蟠”;南支,由鐘山向南的青龍山、黃龍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磯,宛如一道天然屏風。另外,南京的山水古有“天塹”之說。南京的西北濱臨浩瀚的長江,江面寬闊,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時代自然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屏障。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無數(shù)的風云人物在這里角逐爭雄。也正是都城的建立,給南京自然環(huán)境賦予“王者之氣”的人文色彩。文人墨客也以中國傳統(tǒng)風水文化加以印證,如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說。
同時,南京的自然地貌不僅有著大展宏圖的陽剛之氣,也有其江南水鄉(xiāng)的陰柔之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令無數(shù)詩人詞客為之謳歌。如鐘山龍蟠(紫金山)、九華尋勝(小九華山)、梅嶺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磯)、萬種風情(秦淮河)……對地名如此這般的詩化,是人們對大自然熱愛之情的美好表達。
凝重的歷史滄桑感
南京先后有過幾十個名稱。金陵、秣陵、建業(yè)、建鄴、建康、丹陽、歸化、白下、上元、江寧、集慶、南京、天京……這在中外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文化現(xiàn)象。
南京地名的頻繁更迭,絕不是一種稱謂的簡單變化,它反映的是歷史滄海桑田之變,留下的是一部充滿榮辱興衰的編年史,一幅飽經(jīng)風霜的畫卷,一曲悲歡離合的壯歌。
自公元229年起,東吳、東晉,以及南朝宋、齊、梁、陳相繼在南京建都,史稱“六代豪華”;至近代,在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偉大斗爭中,太平天國在此定都和孫中山在此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到1949年,南京解放,“蔣家王朝”在此覆亡,地名見證了南京歷史的沿革和社會變遷。學者們稱南京的地名是一部編年史并不為過。
依稀可見的都城印記
南京地名中保留了許多古都城的印記。作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越滅吳的次年,即公元前472年,越國范蠡率領士兵筑城于今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路西側一帶高地,此后越城、越臺之名千年留傳。南京第一個正式的稱謂則是金陵,公元前333年楚滅越,在今清涼山一帶置金陵邑,此后歷經(jīng)改朝換代,金陵之名沿用不廢。 特征之四:文脈相承的龍鳳文化 龍鳳文化有多種含義,在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龍鳳又變異為皇權的象征。南京作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權文化的影響。梳理南京的地名,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與龍鳳有關的地名。地名中這種攀龍附鳳的文化現(xiàn)象,雖有一定的皇權意識的殘留,但現(xiàn)在更多的是表達了人們對南京的繁榮昌盛,對和平、團圓、幸福、美滿生活的寄托和憧憬。如,龍蟠里、龍蟠路、丹鳳街、鳳凰街、回龍街、鳳凰臺、鳳游寺、來鳳街等等。盡管這些地名大多源于神話傳說,地名的淵源有不少現(xiàn)已難以做文獻考證,但從其文化內涵來看,這些地名無不帶有華夏龍鳳文化留下的斑斑胎記。 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南京古地名的形成深受宗教文化流風侵染,或者說,許多地名就是對宗教活動場所的指稱或派生。 歷史上南京地區(qū)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我國。道教興起于東漢末年。六朝時期南京(時稱建業(yè)、建康)佛教盛行,梁代達到頂峰。無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外來的佛教在當時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歷代都有寺院地名,除南朝時期的棲霞寺地名外,唐代南宗第一祖師法融修行地祖堂山,南唐后主李煜懺經(jīng)禮佛的唱經(jīng)樓、避暑納涼的清涼山(山有清涼寺,故名),明代雞鳴寺(前身為梁武帝出家之同泰寺),都是較著名的宗教地名。源于佛教的地名有觀音閣、承恩寺、五臺山等;源于道教的有三茅宮、蔣王廟、北極閣、洞神觀等;伊斯蘭教的地名有禮拜寺巷等;源于基督教的有天堂街等。有些地名存留下來,并演化引申為今天一些區(qū)、鎮(zhèn)、門、路的專名,諸如靜海寺、天妃宮等等。 中國人的宗教生活是多元的,對于各種不同的宗教一般沒有厚此薄彼的心理,只要它們對生活有利而無害,人們對待這些宗教的態(tài)度會相當寬容和平靜。有容乃大,南京歷史上有著諸多的寺、廟、庵、觀,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但能集于一地而各領風騷,說明了南京都城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唯才是舉”的科舉文化 南京地名深受科舉文化的影響。科舉制度始于隋朝,它是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一項組織制度。由于這一制度在選拔人才方面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平競爭”和“唯才是舉”的原則,有其合理和公正的一面,在中國實行了1300多年之久。 “江南多才子”。故都南京作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舉考試中心,科舉制度文化的影響極為廣泛和深遠。這種影響在當今南京的許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見。成賢街、夫子廟、貢院、四牌樓、三牌樓、沈舉人巷、朱狀元巷、秦狀元巷、上江考棚、下江考棚、狀元境、三元巷、文德橋等等。一個個地名如同一枚枚活化石一樣,記憶了南京科舉文化的歷史和特點。 朱門豪宅的士族文化 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閭里。南京現(xiàn)有地名中有許多是歷代官宦府邸名稱或圍繞這些官邸派生的名稱。如周處街、謝公祠巷、王府巷(皇甫巷)、漢府街、常府街、程閣老巷、三元巷等等,不勝枚舉。同樣,官衙所在地也多有反映在地名中者,明代的有相府營、戶部街、校尉營、水佐營、城佐營等。此外,明代還留下一些反映軍隊建制的衛(wèi)所地名,反映軍藏的倉庫地名,還有以軍事編制單位而遺留下的地名,如小營、馬標等。 濃郁的古商業(yè)文化氣息 南京現(xiàn)有的許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以及市民社會生活的信息。在這些地名中,與“市”、“坊”、“廊”等相結合的地名尤具代表性?!笆小笔墙灰椎攸c的指稱,“坊”是工場,而“廊”為古“商業(yè)街”。 如絲布織染業(yè)有顏料坊、紅花地、踹布坊等,服裝業(yè)有估衣廊、紗帽巷、木屐巷等,油糖酒業(yè)有油坊巷、糖坊橋、糖坊廊等,經(jīng)營婦女用品的有胭脂巷、閨奩營、黑簪巷等,經(jīng)營畜禽的有宰豬巷、宰牛巷、雞鵝巷等,專業(yè)菜市場有冬瓜市、菱角市、魚市街等,其他有鐵作坊、銅作坊、瓦匠營、木匠營等等。 城市經(jīng)濟的興盛,使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工商業(yè)轉移。明代建都后,南京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尤為迅速。這是一個含有城市工商業(yè)者、農戶、士子、官宦、藝人和流動性商販等多層的復合群體。市民社群的形成,使城市社會生活更為復雜,文化生活多樣化,傳統(tǒng)的以士大夫為核心的封建文化已不能適應他們的文化需求,于是市井文化也應運而生。所謂“十里秦淮”便是這種文化的集中代表。 異彩紛呈的平民文化 京城故事多。南京許多地名源于民間傳說,有著濃郁的平民文化色彩,折射著昔日南京百姓的生活狀況和文化心態(tài)。 朱自清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過:“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時代的遺痕?!蹦暇┑睦系孛趾螄L不是如此呢?每一條“老地名”,或許都附載著一個古老的動人故事,如桃葉渡、莫愁湖、螺絲橋;或許鐫刻著一件不凡的歷史,如卸甲甸、大勝關、胭脂井;或許彪舉著一個杰出人物,如大中橋、豁蒙樓、點將臺;或許蘊含著某種意義,如蕃人河、三步兩橋;或表現(xiàn)著某種民俗史實,如斗雞閘、蟲人街、勞勞亭等。概而言之,寥寥數(shù)字的地名濃縮了當年的社會生活,當時的文化! 解讀南京地名,并不是為了發(fā)思古之幽情,更不是為了厚古非今,而是從一個側面來知曉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怎樣走到了今天,我們將往哪里去?人與歷史的關系如同個體與父母、祖先的關系一樣,誰也無法否認。所以保護自己的本土文化,就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對本土文化的保護,對維護世界文化生態(tài)的平衡更具有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