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是指體內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于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由于水飲停積的部位不同,而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類學習,以《金匱要略》之痰飲病為主,掌握四飲的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方藥,這也是臨床應用的重點。
1.病因痰飲的成因為感受寒濕,飲食不當或勞欲所傷。
2.病機三焦氣化失職,肺、脾、腎三臟的氣化功能失調,水谷不得化為精微輸布周身,津液停積,變生痰飲。水液的運行與脾肺腎三臟有關,如三臟功能失調,肺之通調澀滯,脾之轉輸無權,腎之蒸化失職,則三者互為影響,導致水液停積為飲。三臟之中,脾運失司,首當其要。
3.病理性質論其病理性質,則總屬陽虛陰盛,輸化失調,因虛致實,水液停積為患。中陽素虛,臟氣不足,實是發(fā)病的內在病理基礎。因水為陰類,非陽不運,若陽氣虛衰,氣不化津,則陰邪偏盛,寒飲內停。
于是寫下一方——澤瀉24克,白術12克,水煎服。
它能干啥?告訴你,健脾化飲、利水降逆。
我跟你講,上面這兩個病人,問題在于脾虛,水濕不化,形成痰飲,聚于體內。痰這個東西,可以阻遏清陽之氣,令清陽不能升于頭面,陰濁之氣不能下降,故而患者就會頭暈、迷糊。痰阻遏脾胃,則欲嘔、沒有食欲。痰飲流于四肢,則乏力、手腳麻,失用。
痰這個東西,還可以上犯于胸中清陽之地,于是就會心悸、心慌、胸悶,西醫(yī)診斷為心律不齊,痰飲留滯于皮下,則身體浮腫。你看看,這就是第二個患者的問題所在。
它其實是張仲景先師一生經(jīng)驗的寫照啊。它放在現(xiàn)在,也是好用的。比如說有些人,犯頸椎病,尤其是椎動脈型頸椎病,就可能出現(xiàn)脾虛痰飲上逆,導致眩暈。還有的人,屬神經(jīng)官能癥、心率不齊、慢性支氣管炎、梅尼埃病,同樣中醫(yī)辨證可能和脾虛痰飲有關。這些時候,白術和澤瀉搭配,這個配伍就有用武之地了。
當然了,我說的這些,都是較為粗淺、便于理解的一部分。實際上,它的學問還有很多。
猜你還想看:
張仲景治“肝郁有痰”的主打方子!嗓子有痰咳不出,可能肝經(jīng)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