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不能免俗,不可庸俗;
人谷為俗,病用為庸。
人!
知其二為人,知其一可神。
……
1、一個人。
?其實你什么都有,只是你不知道,也看不見。于是就有個人拿了本書讓你讀,拿了付眼鏡讓你戴。
一戴上眼鏡你就看見了,一讀書你就知道了。于是你說:哇,我看見了,知道了;終于看見了,知道了。
……
只是你不知道你戴了眼鏡,用了書本。
只是你從來沒有問過自己,為什么要戴了眼鏡才能看見?為什么要讀著書才能知道?你戴著眼鏡的“看”和讀著書的“知”是否為一切的本真、本相、本來?
如果不讀書,如果不戴眼晴,如果不明善惡,你是否還能知道,是否還能看見,是否還能行善?
……
2、人類顯性原理。
一個木匠在做一把椅子,
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講課,
一個醫(yī)師在為病人配藥,
一個法官在法庭上宣判,
……
這些行為之間有什么普遍性的聯(lián)系嗎?
?其實他們都在做著同一件事情---顯性和滅性。
木匠做椅子要挑選合適的木材其實就是利用木材的不同特性;
老師在課堂上講課、教育、指導(dǎo)就是給學生們立規(guī)矩,明對錯,識善惡……。這些就是把一個人對的、好的、善的性能給顯示出來,把錯的、壞的、惡的性能給它消除掉。
醫(yī)師們在配藥也是消除藥的不利的性能,而利用其有效的性能來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交警指揮,法官宣判……都是在顯示社會、倫理、法律規(guī)則的各種適合社會管理的性能。
各種所謂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其實都是一種顯性和滅性的方法論。
3、自然穩(wěn)定性原理
自然在整個生態(tài)的運轉(zhuǎn)過程中,是否也顯示了其特性呢?
在世人眼中:
每一種草木有每一種草木的特性,每一種動物有每一種動物的特性,甚至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都有它們不同的特性。
但是作為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tài)運轉(zhuǎn)的一整套生物鏈或者自然鏈,自然是不顯性的。
就像春天有春天的特性,冬天有冬天的特性。但是它每一年都會輪回,從來不會因為喜歡哪一種特性,就只保留這一種特性;也從來不因為喜歡哪一個季節(jié),就只保留哪一個季節(jié)。所以從自然閉合鏈的角度而言,它是不顯性的。
“本自具在,其性不顯”。
……
?換句話講,對內(nèi)它是有各自不同的特性的,但是對外它不顯示任何一種特性。
因為自然對外它沒有顯“性”的存在。所以它不會與其它的外在的各種顯性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沖突、矛盾、競爭與對立。用物理學的話來講,因為它不顯示特性,所以不會產(chǎn)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就象一個人很有錢。但是他不宣稱他有錢,也從未大把大把的花錢。這個時候他對外顯示出來的就是一種沒有錢的“性”。他的這種“性”就不會給他帶來外人對“錢”的欲望、嫉妒、仇恨或者其它的“人為作用力”。
他就能獲得自然的穩(wěn)定性效應(yīng)。
4、 自然無性,人間用性
“ 看”是不是顯性?“讀”是不是顯性?
“吃”是不是顯性?“知”是不是顯性?
知、明、認、聽……都是在“用性”。
這種顯示外界世界及其它物質(zhì)屬性的方法正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樣,其最終反作用于人心,令“人心”發(fā)生了分裂--人性顯現(xiàn)了(原理見前拙作)。
“人性”的顯現(xiàn),使得人心失去了其原本保存的圓滿與穩(wěn)定。我們看世界黑白分明,美丑不同。這種分別之相反過來又作用于我們的人心。心中本來是沒有黑白的,但是現(xiàn)在就有了黑白;心中本來是沒有善惡、利害的,但是現(xiàn)在心中就有了善惡、利害。
……?
人“知性”、“明性”進而“用性”,“人性”被用,人即為物,而失其靈。
人之所用,亦用于人,
人之所利,亦利于人。
故: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
……
?你不看,不讀,不吃,不知……你就不知道萬物的性能,不知道萬物的性能你就無所用。而你一旦知道了萬物的性能,就會陷入“有用、無用”的二元對立世界觀。
這個時候,我們的身上就被同化了屬性特征,這種屬性特征就必然會促使我們的內(nèi)心產(chǎn)生人格分裂,大腦成為屬性之地:對有用的吸引,對無用的排斥;對財富的誘惑,對貧窮的排斥;……。
?因為我們這種分裂的二元屬性特征,就使得一個本來不顯性的人變成了顯性的人---“人性”暴露出來了。本來不與外界發(fā)生任何相互作用的人變得開始與外界發(fā)生各種作用力或者反作用力。
?這也是人類的各種痛苦、快樂、煩惱、悲怨的根源所在。
你不知“性”,“害”不作用于你。
你不明“性”,“病”不作用于你。
你不知道錢的作用,再多的錢對你構(gòu)成不了任何誘惑。
5、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參照前面的原理,你的理解就應(yīng)該很簡單---不要進行人性的分割、分裂;顯性、滅性。?如果你有了人性的分別,就要進行人心的回歸。
你不顯示人性,不分割人性,人心本身就是圓滿的。人心的圓滿自然不顯示人性的任何外在特征。
?心中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對有錯;但是我們的大腦沒有,我們的價值觀沒有,我們的行為里沒有。
……
心中盡有,其用不一 (一個人的心中什么都有,但是不用其中任何一樣)。
正如我在前面的文章所說過的:我們通過一切的方法去認識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分辨這個世界。但是我們不能把這個方法之下所看到的這個世界,當作這個世界的本來真相。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方法論之下的一切”,都是我們戴著眼鏡所看到的一切。
5、心中圓滿,自然有神
……
人心不分,人性不顯,
心中圓滿,自然有神,
神明在心,生而為靈。
神明一分,生而有命。
……
?心中有神,人不會產(chǎn)生焦慮、困惑、善惡、好壞……的選擇癥,因為你的心中是圓滿的;如果你的心有缺失,心就不再圓滿,心中也就無神明了。人就會被各種世俗的“價值觀”捆綁并驅(qū)駛,并留下“人性”價值的后遺癥--煩惱、困惑、障礙……。
?心中有神,人自然圓滿、寧靜,無需打坐而能入定。心中無神,人才要解除“人性”而寧神入靜。
?一個人的心中如果有神,他無需思考,無需焦慮,無需對比,一切自然而然。而支撐“人性”前行的動力則需不斷的消耗人心當中的“神”(能量),所以一個人才會變得焦慮,抑郁、困惑,煩惱,障礙。
? 真正的做好事,行善無需要思考,不需要計較得失、利害……。因為這種善不是回報你人性的外在屬性的“有與用”。真正的行善它是能讓你內(nèi)心感到圓滿的喜悅。
這種喜悅不是你“得之喜,不是你有之樂,不是你用之愉”。這種喜悅是回饋于內(nèi)心之中的圓滿的喜悅,豐盈的喜悅,神明的喜悅。
“其精俞足,其氣越豐,其神俞久”。
……
?“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觀”只是觀(見),只是角度,只是我們所選擇的一種方法,并不是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和真相。
如果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在于其人性所顯性的價值,那并不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只是其被使用的價值。
?當你問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的時候,實際上你就在思考這樣做的價值所在。
?“當你已經(jīng)形成了習慣性的思考價值所在的時候,就意味著你已經(jīng)在人格上產(chǎn)生了價值偏離。你就必然形成價值訴求的“黑白好壞,對錯善惡、美丑窮富”的二元對立觀。
尊重自己內(nèi)心的選擇,而不是價值觀選擇。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善的選擇,而不是遵從世俗性的善的價值選擇。
……
你是一個好人,
并不是要和別人做過對比后才是一個好人。
你所做的每一份善,
并不是要讓他人,讓天地知道后才去做,而是你心中的自然讓你去做。
……
本自具足,何其自性
?人生而有價值,非學而知之價值。
人生而有善良,非明明善之善良。
人生而自具足,非茍以得而圓滿。
……
一身清秀入人間,兩鬢霜白難成眠,
本自具足何自在,渾把智慧對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