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文
心虛則性現(xiàn),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凈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鏡增塵。
02、譯文
只有在內(nèi)心了無一絲雜念時,人的善良本性才會出現(xiàn),假如不使心神寧靜而想要求發(fā)現(xiàn)本性,那就像撥開水波來找水中的月亮一般,越撥越是找不到;只有在意念清純時腦海才會清明,假如不鏟除煩惱而想心明意朗,那就等于想在落滿灰塵的鏡子前面照出自己的樣子,根本是照不清的。
03、注釋
心虛:指心中沒有雜念,并非普通所說心中恐懼的心虛。
性: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例如:《中庸》中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p>
索鏡增塵:索鏡是在鏡子面前照人物,增塵是灰塵堆積很厚。
04、評語
只有真正懂得謙虛的人,才會經(jīng)常無意間流露出真本性,這樣的人率性灑脫,很容易與人親近,做什么事就有“吉人天相”的好運光臨。但是,那種心生欲望的人想刻意求“萌”反而不可得。想清心就必須要寡欲,欲念越少心中就會越明亮。騙子為什么容易把人騙?。恳驗楸或_的人常常是利欲熏了他的心,那個貪利的意念就如同灰塵蒙蔽了鏡子,使他看不見騙子的真相了。
所謂天性就是人類的本然之性,只有大徹大悟時才會發(fā)現(xiàn)本性。意念是本性的一種,而意識是心的馳聘與奔走。假如本性是主人,那意念就等于經(jīng)理,意識是受經(jīng)理指揮的伙計。心、性、意三種思維在人身上發(fā)生種種作用,但是歸根究底一切都受主人本性的操縱。當內(nèi)心了無雜念時本性才會出現(xiàn),反之善惡,是非、愛憎等各種雜念纏繞心頭,要想發(fā)現(xiàn)本性就等于霧里看花水中撈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