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唐朝皇帝最煩惱的就是地方節(jié)度使,尤其是河朔三鎮(zhèn)??墒翘瞥谑奈换实厶莆淖诶畎簠s表示:“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p>
這顯然是一句吹牛的話,因為他既去不了河朔的節(jié)度使,也去不了朝中的朋黨。但是能把朝中朋黨之爭,上升到河朔節(jié)度使這個高度,可見朋黨之爭不簡單。
那么為啥朋黨之爭最讓皇帝頭疼呢?都是自己的臣子,一言不合宰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嗎?問題就出在這些大臣你還動不得,因為人家是成群結隊來的!牛李黨爭,就是唐朝后期最麻煩的朋黨之爭。
唐朝已經夠亂了,群臣還要來添把火
安史之亂究竟亂不亂?洛陽和長安都被打下來,唐玄宗李隆基帶人逃成都避難去了,半道上還把心愛的楊貴妃給折了。太子李亨提前跑靈武登基去了,揚言要帶著郭子儀他們收復失地。
結果唐肅宗李亨找到了回紇人,讓回紇來幫忙收拾殘局。代價是啥?回紇人的要求是:“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焙眉一?,是個人都不會同意吧?結果人家唐肅宗連連點頭,跟奪回江山比起來,什么事兒都不算事。
安史之亂示意圖
更亂的還在后頭,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宰了安祿山,結果被史思明給殺了。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也不甘寂寞,又把史思明給宰了。
這邊還沒結束,郭子儀的好搭檔仆固懷恩,又跑去把吐蕃人帶來再次打下了長安,另一個好搭檔李光弼礙于唐代宗李豫的懷疑,嚇得連朝廷都不敢去,悲憤而死。
這么亂的局面,唐朝該怎么收場?其實已經沒法收場了。因為節(jié)度使大大們分封擁兵不朝了,連李光弼那么大功勞的人都懷疑,連仆固懷恩這種全家為大唐殉難的人都選擇反叛,李唐的中央還有多大的威信?也就是郭子儀在前面頂著,否則老李家早就丟了天下了。
為此節(jié)度使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就這么形成了,其中最強的當屬河朔三鎮(zhèn),也就是盧龍節(jié)度使、成德節(jié)度使、魏博節(jié)度使。
他們仨有啥威風的地方呢?原來安史之亂之所以平定,主要是因為史朝義的三個部下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三人選擇投降了唐朝。那投降也是要講條件的,所以唐朝就任命了張忠志為成德節(jié)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jié)度使、李懷仙為盧龍節(jié)度使。
河朔三鎮(zhèn)示意圖
這三個人能是真心投降嗎?當然不是,他們手里有軍權、政權、財權,有地盤,有一套完整的領導班子,他們投降能干啥?
節(jié)度使們紛紛開始挑戰(zhàn)唐朝皇帝的威信,這也就算了,結果依靠宦官的群臣們發(fā)現似乎他們也有機會,于是乎牛李黨爭就這么出現了。
一場科舉,開啟了牛李黨爭
牛黨的代表人物是牛僧孺、李宗閔;李黨則是李德裕。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開科取士,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閔等考生憂憤于朝政衰敗,節(jié)度使做大,所以說了一堆針砭時弊的話。
說實話會討人喜歡,所以考官裴垍、楊於陵、韋貫之當場就給了他們高分!可是說實話也會討人厭,因為你說朝廷不好,那就是在指責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無能。李吉甫就是后來李德裕的老爹。
李吉甫
李吉甫無能與否,還輪不到你們這幫人來評論。于是乎李吉甫就指控考官們作弊,唐憲宗查都不查就把人家給貶謫了。至于牛僧孺等人即使考上了,也沒機會得到重用。
大家是靠實力上位的,現在偏偏都得不到應有的待遇,于是朝中正直之士紛紛開始為士子們打抱不平,而且那幫被貶謫的考官,好歹在朝中也有不少朋友。
在這幫人的推動之下,唐憲宗又不得不把李吉甫給打發(fā)出去做了淮南節(jié)度使,順帶著把裴垍弄回來做了宰相。這樣一來,屬于各打五十大板,黨爭雛形就這么形成了。此后兩黨成員,一方在朝,另一方必然在野。屬于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狀態(tài)。
又一場科舉,正式拉開了黨爭序幕
唐穆宗時候,又開始舉行科舉考試了。這個時候牛僧孺、李宗閔等人都混得不錯了,所以他們開始在科舉考試中提拔一些自己人。
比如說這次科考中,李宗閔的女婿蘇巢﹑楊汝士的弟弟楊殷士,還有宰相裴度的兒子裴撰都考上了進士。要知道,唐朝進士的錄取率十分低,每年少則幾個,多也不過20多人罷了。這一下把他們的子侄兄弟都給錄取進去了,那還成?
李德裕
于是乎前任宰相段文昌就舉報他們作弊!同時李德裕、元稹這幫人也表示段文昌說得對!唐穆宗二話不說,重新復試,結果14個中榜之人中,只有3個人能勉強過關(說實話,文科沒有標準答案,這種復試參考性并不強)。
這還得了?唐穆宗很生氣,收拾不了節(jié)度使,還收拾不了你們這幫文臣了?于是乎唐穆宗就把李宗閔、楊汝士等人貶謫了。這算是徹底拉開了牛李黨爭的序幕,雙方正式開戰(zhàn)了。
李宗閔走了,可是牛僧孺還在朝中,甚至還擔任了宰相。所以沒多久李德裕就被趕出去擔任了浙西觀察使。
唐敬宗的時候,牛僧孺改任武昌節(jié)度使。到了唐文宗時期,李德裕終于回朝擔任了兵部侍郎,裴度本打算推薦李德裕做宰相,結果李宗閔這家伙卻找關系混上了宰相的職位。而李德裕再次被調到外地擔任義成節(jié)度使。
由于宰相裴度不合時宜地推薦了李德裕擔任宰相,所以被他們打發(fā)到了外地擔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至于牛僧孺則再次擔任了宰相。
等到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貋頁瘟嗽紫?,牛黨的人全部都被貶謫出去做官,李宗閔則被貶謫為山南西節(jié)度使。僅僅過了一年,李德裕又被排擠出了朝廷,擔任鎮(zhèn)海節(jié)度使,至于李宗閔,則再次回來做了宰相。
這兩黨中人,一黨在朝,另一黨必然下野。這么交替轉換了40年之久,樂此不疲。這就是牛李黨爭。
牛黨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唐朝被節(jié)度使綁架以后,唐朝的皇帝也就被宦官給綁架了。牛李黨爭的背后,其實是宦官集團的斗爭,因為這幫文臣都需要依賴宦官才能生存下去。
唐文宗駕崩以后,牛黨背后的宦官力量失勢,所以牛黨自此沉淪。唐武宗繼位后,李黨領袖李德裕再次成為宰相。
他打壓了一批牛黨成員,牛僧孺和李宗閔自然不能幸免。不過唐武宗在位只有6年,唐武宗駕崩以后,唐宣宗時期,宦官們不滿李德裕專橫,所以白居易的弟弟宰相白敏中趕走了李德裕。自此牛李黨爭告一段落,白敏中是牛黨成員,所以說最終以牛黨獲勝而告終。
其實這場長達40年的黨爭,沒有誰是勝利者。因為他們在內耗的同時,使得地方節(jié)度使們逐漸做大做強,唐朝中央,漸漸失去了奪回權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