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氣不足?
病證名。又稱肝氣虛。肝氣即肝之臟氣,是肝進行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和動力,肝氣不足,肝的各種功能的見減退,出現(xiàn)肝氣虛的病變。肝氣虛證普通存在。
- 肝氣不足癥狀是怎么引起的?引起肝氣不足癥狀的疾病有哪些?
其病因病機多為情志內(nèi)傷,耗傷肝氣;久病體弱,他臟傷肝;勞逸失調(diào),損傷肝氣;用藥不當,攻伐無度等所致。
- 肝氣不足癥狀的臨床表現(xiàn)和初步診斷? 如何緩解和預防?
多見于臟腑兼病中,如肝硬化見肝腎陰虛導致肝氣陰兩虛;肝氣虛弱,血失歸藏的出血證;肝氣虛衰,心神經(jīng)失養(yǎng)的憂郁證,肝腎氣虛,以致腎失封藏固攝能力,出現(xiàn)性功能泌尿方面的病癥。
《靈樞·本神》:“肝氣虛則恐?!薄吨T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睘槊嫔偃A色,唇淡乏力,耳鳴失聰,容易恐懼等。
肝氣虛與脾氣虛 兩者均可見乏力、舌淡、脈弱等氣虛證候。脾氣虛除出現(xiàn)上述癥狀外,往往兼有納呆、嘔吐、泄瀉、腹脹、食后脹甚等脾虛不運之證。甚則脾不統(tǒng)血而見嘔血、便黑,其形體多為消瘦。肝氣虛之患者,則多常兼見神思不得伸展及筋失所養(yǎng)之癥狀,如悒悒不樂、表情淡漠、猶豫不決、腿困等。雖可因木不疏上,見脘腹脹滿,但此滿都為虛滿,按之柔軟,很少見嘔、瀉等證。
肝氣虛與肝郁 雖然兩者均有悒悒不樂、胸肋隱痛、少腹墜脹等郁滯癥狀,但肝氣虛證都是勞則郁甚,不為情志所轉(zhuǎn)移。予疏肝解郁藥無效或使其病情加重。而肝郁者,其病情常隨情志因素而有所變化,適當運動往往使癥狀好轉(zhuǎn),脈象多為弦。且肝氣虛證有明顯的氣虛癥狀,為肝郁者所無。
肝氣虛與肝血虛 兩者均見肢體麻木、爪甲不華、視力減退、月經(jīng)衍期等證。經(jīng)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屬氣虛者.以筋腱弛縱、伸縮無力為主,每兼虛寒之象,如形寒肢冷、四肢不溫等。屬血虛者,以肢體麻木,肌肉跳動為多,常兼虛熱之象,如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中醫(yī)認為“氣者,人之根本也”。黃元卿強調(diào)“人之生氣不足者,十之八九”。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表現(xiàn)。生理上,五臟之正常功能賴五臟之氣,病理上,臟腑的功能失調(diào),也會引起臟氣失常。肝氣虛是肝氣失常之一,是肝臟功能失調(diào)的一大病理機制,否認或忽視肝氣虛,臟腑辨證理論是不完善的。五臟皆有氣虛,惟不言肝臟,這是認識和思維上的局限。由于對肝氣虛的忽視,直接導致臨床辨證對“肝氣虛”的空白。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慢性肝炎遷延難愈的根本原因就是正虛,主要是肝氣虛。正虛不能抗邪外出,邪之久存進一步加重正虛。肝氣虛證為疾病長期發(fā)展演變后而形成的一種病理表現(xiàn)??傊匾暩螝馓?,既能從理論上豐富對肝病及疑難雜癥的認識,又能拓展臨證思路,調(diào)補肝氣是提高慢性肝病及疑難雜癥診治療效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由之路。 調(diào)理方法多以養(yǎng)肝為主,
“逍遙散”:為疏肝理脾常用方劑,方中仍以柴胡為君,順其條達之性以疏肝解郁,當歸、杭芍、白術(shù)、云苓以養(yǎng)血柔肝健脾。
“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氣、和血止痛見長,亦在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氣藥中佐以杭芍養(yǎng)血柔肝,以免耗傷肝體。
“一貫煎”: 本方乃于滋養(yǎng)肝腎藥中,少加疏肝利氣之川楝子組成,以使肝體得養(yǎng),氣機條達。
肝氣不足怎么辦才好?
肝氣不足,即肝氣虛,氣虛恐怕只有在中醫(yī)中才有此一說,西醫(yī)是對此不知所云,更無對癥之法。
所以肝氣不足不怎么辦,專家指出,肝氣不足采用中醫(yī)藥來進行治療調(diào)理,效果最佳。 在我國的中醫(yī)學典集《素問·臟氣時法論》中就有對肝氣不足的治療方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泄之”。這是治肝之大法。
《千金要方》中有治療肝氣不足的藥方,曰補肝湯:山萸肉、桂枝、細辛、柏仁、甘草、大棗、茯苓、桃仁、防風,本方君藥細辛、山萸、桂枝味辛以補肝;臣藥柏仁、甘草、大棗味甘以緩之;佐藥茯苓淡滲安腎水以生肝木。全方溫潤升發(fā)補益肝氣。
肝氣不足怎么辦?
除了遵以上藥方治療外,肝氣不足的人還可常服用黃芪來補肝氣,效果更加理想。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講:黃芪“其性溫升,肝木之性亦溫升,有同氣相求之義,故為補肝之主藥”。黃芪功用不但補肝氣,而有托瘡生肌促進肝細胞生長之妙。
最后還提醒大家,肝氣不足對肝病患者的病情有一定影響,可使病理趨于復雜,治療效果打折扣,不利于肝病的康復。所以,肝病患者應在專家指導下進行相關(guān)的治療調(diào)理。
肝氣不足的癥狀
肝氣虛與肝血虛 兩者均見肢體麻木、爪甲不華、視力減退、月經(jīng)衍期等證。經(jīng)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屬氣虛者.以筋腱弛縱、伸縮無力為主,每兼虛寒之象,如形寒肢冷、四肢不溫等。屬血虛者,以肢體麻木,肌肉跳動為多,常兼虛熱之象,如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中醫(yī)認為“氣者,人之根本也”。黃元卿強調(diào)“人之生氣不足者,十之八九”。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表現(xiàn)。生理上,五臟之正常功能賴五臟之氣,病理上,臟腑的功能失調(diào),也會引起臟氣失常。肝氣虛是肝氣失常之一,是肝臟功能失調(diào)的一大病理機制,否認或忽視肝氣虛,臟腑辨證理論是不完善的。五臟皆有氣虛,惟不言肝臟,這是認識和思維上的局限。由于對肝氣虛的忽視,直接導致臨床辨證對“肝氣虛”的空白。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慢性肝炎遷延難愈的根本原因就是正虛,主要是肝氣虛。正虛不能抗邪外出,邪之久存進一步加重正虛。肝氣虛證為疾病長期發(fā)展演變后而形成的一種病理表現(xiàn)。總之,重視肝氣虛,既能從理論上豐富對肝病及疑難雜癥的認識,又能拓展臨證思路,調(diào)補肝氣是提高慢性肝病及疑難雜癥診治療效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由之路。
多見于臟腑兼病中,如肝硬化見肝腎陰虛導致肝氣陰兩虛;肝氣虛弱,血失歸藏的出血證;肝氣虛衰,心神經(jīng)失養(yǎng)的憂郁證,肝腎氣虛,以致腎失封藏固攝能力,出現(xiàn)性功能泌尿方面的病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