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靜下心來,回想下:
你小時候跟小伙伴們玩耍,
你的第一次初戀約會,
你第一眼看到你的孩子,
你第一次氣的想揍你孩子
……
是不是還能清醒的記憶著當時發(fā)生的各種情景。
著揭示了我們大腦的一個思維方式:大腦是通過繪制圖畫,而不是通過言語進行思維的。我們的言語行為,最終在頭腦中呈現的是圖像,而不是文字。就比說我說蘋果,你頭腦中想到的肯定是實物“蘋果”,而不是詞語“蘋果”。
知道了大腦是通過圖像來處理信息,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我們越不讓孩子干,孩子偏要干。
一次在逛超市時,我聽到工作人員對幾個小男孩說:“請不要在門口玩耍。”我意識到這個工作人員的話可能沒有用。果然,一會出來后,我看到他還在門口不斷驅趕這幾個小男孩。
如果那個工作人員對那幾個小男孩說:“門口是行人進出的地方,每個人都應該快速通過門口。”我想,那個工作人員勸住那幾個小孩的機率可能更大。因為當工作人員對小男孩說“不要門口玩耍時,”在小男孩頭腦中形成的是什么形象呢?不是不在這兒玩的形象,而是在這里玩的形象。也就是說,工作人員的話強化了孩子在這玩耍的形象。
人的大腦很容易受到言語的影響類。
人類的大腦并不總是理智的,它很容易受到別人話語的影響。
美國一個心理魔術師達倫·布朗拍了一個真人秀節(jié)目《就犯》,用了72分鐘,讓一個普通人殺掉一個人,變成一個殺人犯??赡芎芏嗳瞬幌嘈牛X得一個心地善良從不傷害別人的人怎么可能會殺人呢?但事實是做了四次實驗,只有一個人拒絕了殺人,也就是說實驗成功了三次。
言語產生的心理圖像影響著我們潛意識。當心理圖像不斷累積,潛意識就逐步放大,最終就會變?yōu)楝F實。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自我實現語言,意思是一個人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內心的那個預言行事,最后直到這個預言真實發(fā)生。
有一個陌生人來到一個城市,城市門口坐著一個老人。
“告訴我,老先生”,陌生人說,“這個城市里的人怎么樣”。
老人說“你來的那個地方的人是什么樣的?”
“他們是一群你想象不到的賊--他們會偷你的東西”,陌生人說道。
老人說:“你會發(fā)現這里的人也是這樣。”
過了一會,又來了一個陌生人,他也問了同樣的問題“這個城市里的人怎么樣”
老人也問了同樣的問題“你來的那個地方的人是什么樣的”
“他們是一群你想象不到的好人,你餓了他們會給你吃的,”這個陌生人回答到。
老人給了同樣的回答“你會發(fā)現這里的人也是那樣”。
外界環(huán)境影響了我們的內心,內心又反過來決定我們看外界的角度。
我們父母平常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估計就是”不“了。
不要玩水,
不要看電視,
不要玩手機
……
當你聽到這類詞語是,你頭腦中形成的形象是什么?
是不是聯想到的是玩水,是看電視,是玩手機,而沒有“不要”這個詞?,F在,你再試著把”不要”融入進你的頭腦中?你能做到嗎?做不到吧,孩子也不能。
因為我們的頭腦只能呈現一種圖像,而不能呈現一種否定圖像。
所以,當一個孩子聽到父母說“不要把碗打了“,孩子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是把碗打了的圖像,并強化它。原來有可能是10%機率發(fā)生的事,現在可能變成了40%了。
有一個小男孩一直尿床。一次媽媽在給小男孩換了新床單后,媽媽說”今晚不要再尿床了“。結果第二天早上,孩子還是一如既往。
當媽媽說”不要再尿床時“,這個孩子將在頭腦中形成什么圖像呢?孩子肯定得到的是尿床的頭腦圖像,強化了孩子的尿床潛意識,結果第二天還是繼續(xù)尿床。
”不”,“不要“這種詞語是一種負面詞語,形成的是負面圖像,帶給人們的是負面感受,最終產生的也是父負面的結果。
想象你走進一家滿座的餐廳,里面擠滿了等待落座賓客。招待對你說:“你需要等大概30分鐘,才有空座位?!比缓?,你再在頭腦中繪制同樣的情景,不同的是,這次招待對你說“我將在30分鐘之內給您安排一個最佳的位置?!?/span>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發(fā)出積極語言,用積極的方式,繪制積極的頭腦圖像。
就拿上面小孩尿床來說,媽媽可以用一種更積極的話語方式,給孩子形成積極圖像暗示。
媽媽把孩子放在新的床單上,親吻下孩子,然后說”讓我們事實看今晚能不能保持床單干凈“
這句話在孩子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是”床單干凈“,而床單干凈是因為孩子沒有尿床,從而潛意識中指導孩子不尿床。
向孩子描述我們想要的,而不是我們不想要的。明白無誤的告訴孩子,我們想讓他做什么,而不是告訴他不要做什么。
積極的言語,繪制積極的頭腦圖像,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在教育心理學上有個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之后,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并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后,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
對孩子采用什么樣的思維,決定了我們會說什么樣的話,持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做出什么樣的事。
當我們對孩子采用積極的態(tài)度時,孩子犯錯時,我們會覺得這是一次提高鍛煉的機會,會幫助他改進,于是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當我們對孩子采用消極的態(tài)度時,孩子犯錯時,我們會覺得他怎么這么笨,怎么教都教不會,于是孩子變得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