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湖南衛(wèi)視的一個育兒節(jié)目《放學后》。
爸爸正在客廳看電視,他女兒放學回家,坐在他旁邊。這時姥姥也過來了,給她剝了個橘子吃。還沒吃幾個,她媽媽回來了。
媽媽回來的第一句話是“xx,你干啥呢?”爸爸和姥姥異口同聲的說“剛回來,在這坐一會?!眿寢尳又f“進屋寫作業(yè)去?!焙⒆颖M管不情不愿,但是也起身去自己屋寫作業(yè)了。
媽媽還不算完,跟著孩子進屋。這時候孩子在寫作業(yè),媽媽就開始說教理了,“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yè)。寫完了作業(yè),咱們還得練舞蹈。這事是不是從一年級就開始強調,強調到4年級了。學習不是給別人學的,學習是為了讓你有更好的出路?!薄皨寢屢荒晟习嘈列量嗫嗍菫榱松??就為了供你,讓你有出息”。巴拉巴拉說個沒完,然后看孩子沒反映。就有點毛了,“你有沒有聽我說話?”孩子也急了,說話聲音也大了。媽媽就開始指責孩子的態(tài)度有問題,孩子說“你啥態(tài)度,一回家就對我喊?”媽媽開始反駁“我啥態(tài)度?我讓你回來先寫作業(yè),你寫了嗎”又噼里啪啦的教育了一頓,孩子住嘴了。
然后又開始檢查孩子的試卷,孩子考了個B+,媽媽又不愿意了?!癇+還好意思說,跟B放在一起,+號一點用都沒有?!?/p>
然后媽媽又開始教育孩子,“媽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卑衫舶衫?,又一通教育。
這種場景是不是很常見?你是不是也經(jīng)常這樣對孩子呢?
很多時候,父母自以為是的教育孩子,覺得自己對,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用自己的所謂道理來逼迫孩子聽自己的。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父母就訓斥其”頂嘴“。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別急著否定,不信你自己也回家裝個攝像頭試試?
要說這個媽媽不愛孩子嗎?
我想不是,她肯定很愛自己的孩子。不然她也不會下班后,不去休息,反而圍著孩子轉。但是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做父母的經(jīng)驗,認識不到自己的不足,感受不到自己教育方式的缺點。
錯誤的表達方式,不僅不能教育孩子,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02
著名教育專家馮夏婷教授曾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職業(yè)很特殊,它是全天候的,不分白天和黑夜,沒有休息日,不能請假,也沒有退體的一天,更沒有薪水可拿;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冠冕也很特殊,它是終身制的,從加冕的那一刻起,就永遠不會被剝奪,只是有時候,它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耀,還有責任、緊張和壓力……
這種職業(yè),叫做父母,而孩子就是我們的產(chǎn)品。
我們做任何職業(yè),就職之前都會做個入職培訓。但是對于父母這個職業(yè),卻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說必須要進行培訓的。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父母,看到各種各樣的育兒方式。
前兩天,一個父親上了熱搜。起因是他帶著掛吊瓶的女兒參觀有"高考夢工廠"之稱的衡水中學。
視頻中父親稱,孩子已經(jīng)高燒38-39℃連續(xù)4天,但認為這次衡水中學開放參觀的機會難得,因此就帶孩子來感受一下衡中的氛圍。哪怕在打吊瓶,也不能錯過這次開放日。
視頻中父親說,“我們沒文化,但是希望孩子能有文化。一定要考上!"面對采訪鏡頭,爸爸一個勁兒地對發(fā)著高燒的女兒吆喝:“能不能考上?!大點動靜!”"一定要考上!"
孩子強打精神大聲說:”能考上!“
我們理解這位父親對孩子的殷殷期盼之心,但是相對孩子成績來說,不應該是孩子身體更重要嗎?
很早之前,豆瓣上有一個”父母皆禍害“小組,一聽這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群覺的自己受到父母深深的傷害,而選擇站在父母對立面仇視父母的人。后來因為影響越來越大,被強制關閉了。
群里充滿了孩子對父母的各種控訴。
1、我爸曾經(jīng)把我提到窗臺上,我求饒才把我放下來,又曾經(jīng)用鐵棍打我,直接沒知覺
2、我小學讀聽英語磁帶時我媽心血來潮走到我房間站了一會兒問我聽到哪了?
我想再跟你說就跟不上速度了就亂指了下,她就很生氣硬是打到耳刮子打到我鼻子放肆滴血。
不過我也硬是沒擦,結果那件衣服前面差不多都紅了。
3、我9歲的時候,有次犯倔,他們苦說未果后,將我按在水池里;詳情可參考各種古裝、抗戰(zhàn)片中逼供的招數(shù)。按了好幾次~~~直到我哭岔了氣~~
4、是小學的時候,學校跳繩比賽,我沒有跳繩,要我媽給買一根,記得當時是8毛錢。我求了半天,我媽就是不給買,回家還讓我跪搓板,我不跪,她拿著菜刀追著我跑。就為這8毛錢。
日本作家伊本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jīng)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03
有一個網(wǎng)友,談起她的童年經(jīng)歷。
她說她小時候很聰明伶俐,因此經(jīng)常受到鄰里親戚的表揚,所以平常很愛笑,活潑開朗。
但在5歲時,發(fā)生了一件小事,讓她的人生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
5歲的一個晚上,她尿床了。
尿床本來不是什么大毛病,基本孩子都遇到過。
但是她媽媽卻接受不了,開始訓斥她:你都5歲了,怎么還會尿床,丟不丟人?。∧阍谟變簣@也是這樣子嗎?
這讓要強的她很自責,她暗暗下決心不再尿床。
但是不幸的是,第二天她又尿了。
這讓她媽媽更生氣了,大罵她:
你怎么回事啊,昨天尿了床,今天怎么又尿了,是不是故意的啊?
母親一邊拿起濕被褥,還一邊念叨:
這么大的女孩子,天天尿床,說出去我都不好意思。
可第三天晚上,她還是尿床了。
媽媽劈頭蓋腦又是一頓臭罵,每一句話都像針扎一樣,刺痛著她幼小的心靈。
“我真希望她是個啞巴??!”
其實尿床這件事,本不是什么大事。如果她媽媽什么都不說,孩子過兩天也就不尿了。但是媽媽卻反應過度,給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壓力,不僅沒有幫助孩子控制尿床,反而打擊了孩子自信,影響了孩子性格。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如果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表面上在教育孩子就淪為了發(fā)泄情緒,孩子成了父母的出氣筒。這時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幫助父母調節(jié)情緒。結果是,父母發(fā)泄完了,情緒恢復正常了,但是垃圾的負面情緒卻傳遞給了孩子,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對于很多父母來說,有的時候,你做還不如不做。錯誤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
04
很多父母太偉大了,舍得為孩子付出一切。
就像我看的《放學后》這個視頻中的媽媽一樣。很多父母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付出。省吃儉用,買學區(qū)房。每天即使上班再累,下班還要陪著孩子學習、輔導作業(yè),參加各種興趣班,為的是啥?為的就是孩子出人頭地,比他們過的更好一些。
表面上看,他們太偉大了,好像為了孩子舍得付出一切。
但有一點他們卻舍不得付出,就是為了孩子改變自己。
父母可以付出金錢,可以付出精力,可以付出時間,可以委屈自己,但是就是不能嘗試改變自己,不能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
一句話,父母可以為孩子創(chuàng)造除自己之外的,能達到的最優(yōu)秀條件。但是涉及到自己要改變的,那就不行,免談。
這類父母,他們不會去學習正確的育兒方法,不會去學習如何跟孩子溝通,不會去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會想方設法的逼迫孩子去改變,逼迫孩子進步。
相信很多父母都聽過這么個笑話。一次孩子考試成績不好,被父母罵了,說他笨。孩子不服氣的說,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家長問:那第三種呢?孩子說: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里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不知道父母看了這個笑話有何感想?
周國平老師說過“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質是熏陶出來的。因此做父母意味著人生向你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提高你自己的素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