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反映,孩子總是喜歡講條件,答應玩手機才要寫作業(yè),答應帶他出去玩才按時睡覺,答應買玩具就安靜等等。
不答應他吧,他就不會乖乖聽話,一旦答應又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為什么孩子總愛講條件呢?怎么讓孩子不要什么事情都跟自己講條件?
為什么孩子愛講條件
01
父母喜歡跟孩子講條件
孩子做事喜歡講條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先提出的條件,然后孩子從中嘗到甜頭反過來模仿這種交換方式。
在父母想要孩子聽話的時候,他們對孩子說:我把手機給你玩一會,你安靜一點;你只要寫完作業(yè),就可以看動畫片;只要你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干凈,我就給你買玩具。
在一次次帶有條件的做事中,孩子會忽略事情本身的意義,而只關注到事情攜帶的物質獎勵。
同時,在一次次帶有條件的獎勵背后,容易導致孩子接收不到父母的愛。“如果你考試考了第一名我就帶你去吃大餐?!薄叭绻愕匿撉龠^了十級我就給你一千零花錢?!?/span>這些言語傳遞出來的信息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
如果對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時帶有附加的物資獎勵,會讓孩子覺得這只是一種交換:“我達到你的期許,你就滿足我的欲望?!焙⒆釉谄渲兄荒芨惺艿奖涞奈镔|交換,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愛。如果孩子長期得不到“愛”的滋養(yǎng),情感需求被剝奪,就會形成難以彌補的創(chuàng)傷,影響其社會功能的發(fā)展。
02
父母沒有原則的妥協(xié)
對待孩子沒有清晰的原則,分不清孩子的責任與義務,容忍滿足孩子一次又一次的不合理的條件,漸漸地孩子就會事事提條件。
當孩子自我意識蓬勃發(fā)展的時候會開始主張自己的權力:“這是我應該得到的”、“這是我想要得到的”,這時候孩子就會試探著向父母提出條件:“我等下吃完飯再看電視?!薄皨寢?,如果我今晚準時睡覺,周末你就帶我去動物園?!?/span>
這時候如果家長不加以選擇地全部同意孩子的要求,那就慘了,孩子會提越來越多的要求,利用這種“交換”得到想要的東西。這種“交換”前期可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但孩子的自制力是薄弱的,只要對他來說有好處,孩子就會去做,到后面可能會發(fā)展成嚴重反噬家長的程度:“你今天不能上班,必須要陪我,給我買玩具才可以去上班?!?/span>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孩子提出一個很不合理的條件的時候,家長表面上言辭拒絕,但是背地里心軟又滿足了孩子,這種情況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信號:只要哭一哭鬧一鬧,磨一磨爸媽,他們就會同意我的要求。
朋友家的小兒子是早產兒,從小身體不好,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的那種。朋友就想要小兒子每天早上跑步,但是孩子說給他買個手機他就每天跑步,不然就不跑。朋友從理智的角度拒絕了孩子的條件,但是后面實在擔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就又拉下臉同意了孩子的要求。發(fā)展到后面這孩子天天用跑步這事跟朋友提要求。
解決辦法
如果孩子已經有這樣的苗頭了,我們家長該怎么辦呢?
01
明晰各種事情的定義,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
我們要跟孩子明晰哪些事情是孩子的義務,哪些事情是孩子的責任,要讓孩子明白不是每件事都能拿來提條件的。
比如說家務活是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做的事情,是義務,做家務這件事不能用來提條件;學習是責任也是義務,是孩子自己的事,也不能用來提條件。
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盡量不要麻煩別人。平??梢远喔⒆恿囊涣呢熑畏矫娴脑掝}:比如作為一個學生,責任是什么?對一個軍人來說責任是什么?
02
激發(fā)孩子的興趣
如果想讓孩子做一件事,學習一個技能,最好的辦法是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最無奈的辦法是用外在的物質激勵他去學習。
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更有創(chuàng)造力跟潛力,孩子的專注力跟毅力也會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比如想要讓孩子學跳舞,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一些相關的視頻、童話故事、繪本。讓孩子在日常熏陶中對跳舞這件事產生興趣,還可以讓孩子小小的體驗一下簡單的舞蹈,讓孩子在這個方面產生成就感,更樂意去學習舞蹈。
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學習舞蹈的樂趣,樹立長遠的目標,提高孩子對于跳舞本身的動機,而不是每次練習跳舞都是以得到父母的獎勵為動機和目標。套用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
03
多給孩子精神獎勵
“外在的獎勵會削弱一個人內在行為的動機,對孩子外在的獎勵越豐厚,孩子自主去做事的內在動力越不足?!?/span>
很多的家長會覺得讓孩子做事情很難,但是如果有物質獎勵孩子就會很樂意去做。物質獎勵是可以用的,但是要適度,不能任何事情都用物質獎勵,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孩子事事講條件的情況。
對待孩子要更加的注重精神獎勵,多給予肯定。精神獎勵更能調動孩子的內在積極性,激發(fā)孩子的原動力。要讓孩子對事情本身感興趣,而不是對外在的事物附著物質感興趣。
比如說,當孩子一件事情做的很好時,可以口頭夸贊孩子,公式是:“具體事件+良好品質/夸獎”。比如說:“寶寶今天主動洗碗了,你好勤快,你真棒!”精神獎勵還可以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抱抱、豎起的大拇指等肢體語言。
口頭語言跟肢體語言的鼓勵遠遠比冷冰冰的物質獎勵要充盈得多。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夸夸孩子,肯定孩子就是在告訴孩子:“我相信你,我就知道你可以做到!希望你再接再厲!”孩子接收到這種信號就會變得信心十足,更加的樂意去做事情。
“愛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還有心靈的呵護。如果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再多的物質,也無法培養(yǎng)出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蔽覀冏黾议L的,要多鼓勵孩子去接觸這個世界,鼓勵孩子多嘗試,在這個過程中精神獎勵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04
讓孩子承擔一次后果
有的孩子喜歡用自己責任范圍內的事情來跟家長談判。
“再讓我看半小時動畫片我就睡覺。”
“我寫完作業(yè)就再給我玩十分鐘手機?!?/span>
“我想要吃糖,吃完我保證吃飯,我保證把飯吃完,不給我吃糖我就不吃飯?!?/span>
這種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不答應他的條件,用事實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事情,并不能拿來跟家長講條件。
晚睡覺第二天起不來床遲到了是孩子自己的事,作業(yè)沒寫完被老師批評了是孩子自己的事,餓肚子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在拒絕孩子講條件的時候家長要記得告訴孩子如果他不做事情后果是什么,這樣孩子對事情的印象會更加深刻。等孩子自己因為講條件碰壁了,下次就不會再拿這樣的事情跟家長講條件了。
05
把講條件變成商量
當孩子開始跟你講條件的時候,那么說明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的想要,也知道自己的籌碼。我們可以借這個機會,引導孩子思考理由,并講出充分的理由。這個過程其實是鍛煉孩子有方法地爭取自己想要的過程。只不過不使用講條件這么直接粗暴的方法,而是要多輪商量。
例如,孩子說: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理你呢。或者說你不給我買手機,我就打你。
那么,我們首先肯定孩子的需求:你想買玩具是嗎?我也想給你買好玩的玩具。
其次,點出我們的原因:不過我們現(xiàn)在暫時沒有那么多預算。
第三,明確孩子講的條件是錯誤的。你不理我,也沒有辦法讓我么你突然就有錢了呀。你打我是錯誤的,我更沒有辦法幫你買了。
第四,引導孩子想辦法:要不,你想個方法?或者你有什么理由說服我馬上就買嗎?咱們商量著來。
然后跟孩子探討一些實現(xiàn)的方法。
平時,咱們一些需要跟孩子講條件才能實現(xiàn)的事情,也盡量改成商量。
例如,你吃完飯才可以吃零食。改成:媽媽不讓你吃完前吃零食是擔心你正餐吃不下,但如果你能有信心等下正餐吃下該有的份量,那你現(xiàn)在也可以吃零食。但如果你等下吃不下,那就說明媽媽的擔心是對的,那么可能以后都沒有辦法在吃完前吃零食了。你覺得你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