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書,又稱《道德經》。相傳為春秋時哲學家、思想家老子所著。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管理圖冊的史官。
0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之所以美好,這就有丑的(映襯)了;都知道善良的事兒之所以善良,這就有不善良的(對比)了。所以,有和無是相比而產生,難和易是相形而成立,長和短是相較而體現,高和下是相協而諧和,先和后是相隨而有序。因此,圣人處事不用施為,行教不托空談。萬物自然地發(fā)生而不去創(chuàng)始,藩生了而不據為私有,作育了而不矜恃,大功告成而不自居。那正因為有功而不居功,因此無所謂失去。
02
古人論政,似乎天經地義。對于讀書人而言,學而優(yōu)則仕,在那個年代似乎沒有更好的出路。而能夠真正成為思想家,流傳下經書的則鳳毛麟角。
老子這段論述是從美與丑、善與惡的比較相生入筆,說明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先和后的關系。進而闡釋處事之法,行教之道都要順其自然。他從萬物本來就是活潑潑地自然生長,不要據為己有,引發(fā)到功成名退也是理所當然的政論。
這段話,可以說,奠定了老子的基本思想。那就是一切順乎自然之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塵歸塵,土歸土,以終為始。這給了我們每日匆匆又匆匆的現代人一個慢下來思考的理由,要看清事物的本質,不要貪求無度。
03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得不說,老子已經把得與失看得非常透徹。據說,老子活了101歲,也有說他活了90多歲,至少在那個年代屬于罕有的長壽之人了,他的長壽也一定是和他的思想有關的。
有人說老子的思想是“虛無”,如果把“虛無”認定為一個貶義詞,我是不贊同的。老子倡導的“無為而治”在今天如何正確理解?他想要表達的絕不是不作為。老子倡導忘卻功和名,順應天地之道,這又和今天倡導愛護地球、實現碳中和有異曲同工之妙。
讓我們慢慢往下學,一起領悟老子思想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