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位病危老人求助媒體,希望能幫她尋找出國后失聯(lián)20年的小兒子。
老人說,小兒子名叫王永強。
自己是個沒見過多少世面的農村老太,但永強卻聰慧過人,從農村一路考到北大博士后。
農村父母培養(yǎng)出北大博士后,背后付出了多少辛酸和努力可想而知。
于是,老人尋找兒子的消息越傳越廣,備受廣大網友關注。
最后,在國外警察的幫助之下,媒體和老人終于聯(lián)系上了王永強本人。
他目前在美國硅谷做工程師,年薪幾十萬美金,生活條件極其優(yōu)渥。
然而,當王永強得知母親病重,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見他一面時,卻是不為所動,甚至還說出了一番堪稱冷血的話:
“我不回家,她病了還是死了都與我無關?!?/strong>
結果,老人沒能見到兒子最后一面,抱憾而終。
沒想到的是,面對鋪天蓋地的輿論攻擊和指責,王永強竟是毫無悔過之意,仿若一副鐵石心腸。
這讓人十分費解。
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讓受過高等教育的王永強連母親最后一面都不愿意見?
這件事還要從1969年說起。
1969年,王永強出生在江蘇常州新華村的一個貧困家庭。
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
哥哥天生殘疾,做不了重活還需要大量的藥物治療,這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姐姐才不過十幾歲,父母就不讓她上學了。
因為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再加上現(xiàn)實無情的壓力,王父王母只能顧得上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在他們看來:上學=賠錢,輟學=賺錢。
姐姐外出打工后,父母也在為了生計四處奔波,無暇照顧小兒子。
窮人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
貧窮的家庭條件,讓王永強早早就學會了懂事,每天放學都會撿些垃圾補貼家用。
最重要的是,他的腦子極為靈活,成績在班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初中畢業(yè)那年,王永強以全村第一的成績考上了縣城最好的高中。
當王永強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父母后,沒想到卻得到了父母的一頓痛斥:
“學習好能當飯吃嗎!你姐姐像你這么大的時候,都會為家里賺錢了!你為啥非要讀書!”
父母的態(tài)度令王永強錯愕不已。
雖然年紀尚小,但頭腦聰明的他,早已能夠清醒地認知到:
農村孩子,只有學習才能改變命運。
可為什么父母卻要這樣對他?
少年無法理解,與父母產生了強烈的爭執(zhí)。
王母見小兒子鐵了心要上學,就放出狠話:
“你想上學也可以,家里實在是沒錢供應你!你自己能解決就上!”
讓一個剛上高中的孩子自給自足,這種情況可以說是相當罕見。
但王永強毫不猶豫答應了下來。
在他看來,能夠繼續(xù)讀書比什么都重要。
自此,街頭巷尾的雜貨鋪里、垃圾堆上總能見到王永強的身影。
為了上學,他做盡了不屬于這個年紀的努力。
高中報到那天,口袋里裝著厚厚一沓零錢的王永強,勇敢的走進了校門。
高中課業(yè)繁重,尤其是到了高三,做不完的卷子和高考壓力讓學生們心力交瘁。
王永強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晚睡早起讀書,他還要利用周末時間兼職打工,賺取生活費。
每當被生活折磨得苦不堪言,不知未來在何方時,王永強就會在紙上寫下這樣一句話: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p>
就這樣,王永強憑借著頑強的毅力考入了蘇州大學。
那個年代的大學生鳳毛麟角,新華村也就出了王永強這么一個。
街坊鄰居見了王家父母都夸他們會養(yǎng)孩子,以后就等著享清福吧。
可王父王母卻不這樣想,他們從不期待以后的清福。
女兒已經出嫁,老大身體有疾需要錢。
永強已成年,完全可以成為勞動力為家里做貢獻。
在王父王母看來,生恩大于天。
孩子的生命是他們給予的,答應讓他讀高中就是一種恩賜,他們已經足夠仁慈。
現(xiàn)在還想去上大學就是逃避現(xiàn)實。
一家人圍繞著“讀大學到底有沒有用”大吵了好幾天,甚至驚動了十里八村。
父母的態(tài)度,像是一盆從天而降的涼水,澆滅了王永強因考上大學而帶來的喜悅。
但如今的他,已不像幾年前一臉茫然。
他堅信父母的短見是源于貧窮,在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通過刻苦學習來改變如今的困境。
所幸,那個年代的貧困大學生學費全免,每個月還能領4元額外補助費。
學校管吃飯,王永強就把學校補助給他的4元生活費每月都按時上交給了父母。
他原以為自己這樣做,父母就會感到滿意。
然而,他失算了。
在拿到兒子的補助后,王父王母始終覺得兒子有更多的錢,定是在隱瞞。
所以不但沒有體恤孩子的艱苦,反而變本加厲。
要不到更多的錢,王父王母甚至專程跑到蘇州大學實地查驗,直到王永強下跪乞求,二人才就此作罷。
轉眼間,4年本科生活結束了。
因在校成績優(yōu)異,王永強被成功保研。
學校的補助也從每月的4元漲到了每月72元。
但這一次,他沒有告訴自己的家人,還跟本科時期一樣,每月上交4元補助。
“父母從來沒有想過我未來的人生,那我總要為自己打算一下吧?”
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
后來王父王母不知道從哪里得知了這件事,怒氣沖沖跑到學校,當著全校同學的面大罵兒子不孝,甚至用盡了一切手段。
“我跟你媽供你吃供你穿,好不容易把你拉扯長大,你現(xiàn)在翅膀硬了,連自己的父母都能不管不顧,你就是個白眼狼??!”
這一次鬧騰,讓王永強在學校里顏面掃地,成為了人盡皆知的名人...
最初,他以為父母只是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落后,自己定要努力學習改變家庭的現(xiàn)狀。
但現(xiàn)在他不這么認為了。
在父母眼里,他就是低一級的附屬品,一旦做出任何與他們想法不一致的念頭就是大逆不道。
他為自己有這樣的父母感到悲哀,同時也產生了逃離這個可怕家庭的想法。
于是他又開始拼命讀書,從蘇州大學研究生到中科院博士,再到北京大學博士后。
“我都跑到北京了,這下總能擺脫他們了吧?”
在得知小兒子去北京讀書后,王父王母崩潰不已:
“千盼萬盼,好不容易盼到畢業(yè)能出來賺錢,怎么又說要繼續(xù)讀書了?”
于是,夫妻二人隔三差五給小兒子寫信,不過,信的內容翻來覆去都離不開這個意思:
“家里窮,爹娘身體不好,你哥殘疾,你應該扛起家庭責任?!?br>
看著這些信,王永強不厭其煩。
可一想到從小血脈至親的哥哥,和家里的破舊茅草屋,他卻怎么也狠心不下來。
讀博期間每月120塊的薪水,都悉數(shù)匯給了父母。
可是,王父王母卻并沒有就此作罷。
除了扛起家庭責任外,二老更希望他扛起家族責任:
你二大爺家的孩子想去北大讀書,你給引薦一下;
你的小表弟想去北京找個工作,你給安排下;
家里一個親戚想去北京發(fā)展,你幫他落一下戶...
“進京”的永強,成了父母炫耀的金字招牌。
看著這些信,王永強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回信做不到后,他又被父母指著鼻子罵白眼狼。
1997年,刻苦的王永強考上了北大的博士后。
此時的他,已是28歲。
在北大,王永強結識了教授的女兒。
兩人情投意合,開始談婚論嫁。
彼時的王永強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期待,覺得只要自己有了小家,父母就不會過多糾纏了。
可父母總是能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他的底線。
按照習俗,結婚這天需要雙方父母到場。
王永強給父母打電話,但父母以參加婚禮沒路費為由,向他要1000塊錢。
那時的1000塊什么概念?
是王永強足足9個月的薪資。
平時的錢都打給了家里,還需要艱難生活,他哪里還有1000塊錢?
因為無力支付1000元,最終王家父母沒有到場。
婚禮上,王永強這邊的父母一個都沒有到場,頗為冷清。
妻子不高興,王永強也被傷透了心。
完成學業(yè)后,因為工作學習需要,他和妻子前往日本。
本以為父母知道后定會勃然大怒,沒想到這次卻笑開了花。
可接下來的一番話,卻讓他的心沉入了谷底。
“你們夫妻倆現(xiàn)在發(fā)達了,能去日本生活,可不能拋下家里人啊,你得帶著我們和你哥一起去,順便給你哥介紹一門親事?!?/p>
聽到這些,王永強直接懵了。
思索萬前后,他和父母談起了條件:
“這次去日本工作年薪18萬,賺了錢我回去就給你們蓋新房,但如果你們都跟著來,我肯定賺不到那么多錢。”
如此,父母才同意了他不帶哥哥去日本。
出國后,王父王母隔三差五給小兒子打電話,除了錢,還是錢。
而王永強也早已習慣了父母的做法,一次次將錢匯過去,但他卻忘了:除了兒子這個身份外,他現(xiàn)在更是一個丈夫。
公公婆婆的無度索取和丈夫的習以為常,讓王永強的妻子徹底爆發(fā)了,稱受夠了他這對吸血鬼父母,也受夠了他老家那些沒完沒了的七大姑八大姨。
妻子果斷的離他而去。
王永強想挽留,但一想到自己老家的父母,竟也覺得妻子說得很有道理。
他沒有挽留的資格。
看著手里的離婚證,王永強這才猛然意識到,在這場和原生家庭曠日持久的抗爭中,自己永遠都是那個輸家。
他輸給了自己的期待和幻想。
憤怒、委屈,絕望各種紛雜情緒紛至沓來,到最后都化成了三個字——無力感。
這是一種對命運的無力與渺茫困惑。
如果不擺脫他們,自己這一輩子都會被葬送,王永強這樣想著。
當思想長成利刃,物質也在不斷積累時,你才能算是真真正正地活著。
王永強瞞著父母注銷了中國的身份,在美國重新開始生活。
起初,王家父母聯(lián)系不上兒子并不在意。
他們覺得兒子這么孝順,等有空了一定會主動聯(lián)系他們的。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遲遲不見兒子打來電話,這對老夫婦終于知道慌了。
他們開始四處打聽兒子的下落,甚至連前親家都去了一趟。
但前親家告訴他們:
“我的女兒早就和你們兒子離婚了,希望你們不要再來打擾我女兒的生活?!?/p>
王家父母不敢相信,小兒子就這么憑空消失了。
可是王永強這一消失,就是20年。
2019年,一則名為“王永強,你媽媽喊你回家”的消息,讓這場時隔20多年的鬧劇,再一次回到人們的眼前。
年近八十的王母病倒在床,嘴里不停念叨著小兒子,我想你了。
面對母親的深情呼喚,異國他鄉(xiāng)的王永強表現(xiàn)得相當冷漠,連一句話都沒有跟她說就掛了電話。
面對網友的指責,他也只是淡淡回了一句:清官難判家務事。
為了找尋真相,不少媒體和記者開始走訪多方了解,最終,王永強的經歷才逐漸浮出水面。
看完王永強的故事后,很多人都沉默了。
生前見到兒子三句不離金錢,明明該是天下最親近的人,卻只有利益和算計,實在是可憐又可悲。
而老人臨終前的那段深情呼喚,到底是不是因為知道自己這些年虧欠了小兒子,我們無從所知。
但我們唯一能夠知道的是,老人直到去世,王永強都不曾原諒過她。
老人的那段深情流露,更是無法治愈王永強那顆飽受創(chuàng)傷的心靈。
沒有人愿意被臍帶束縛一輩子。
而那些了解了事情經過還覺得王永強太過薄情的人,在我看來,實屬沒有必要。
我們誰都沒有經歷過王永強的人生,自然無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道德是用來律己的,不是用來制裁別人的。
作為父母,最失敗的地方就是沒有給孩子真正的愛,卻要求孩子學會付出。
真正的愛,是你養(yǎng)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單方面索取和控制,只會耗盡對方所有的愛。
最后把紀伯倫的一首詩歌送給大家: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控制他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