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稱帝之后,做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那就是大肆斬殺開國功臣。
當然,朱元璋這樣做也有他自己的理由,他擔心那些戰(zhàn)功赫赫的老臣,會在自己死后為難繼位者,所以就先下手為強,除掉這些不穩(wěn)定因素,替子孫鋪平道路。
據(jù)說當時,連身為太子的朱標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找到父皇,勸他不要再殺功臣,以免傷了君臣間的和氣。
朱元璋什么都沒有說,只是叫人把一根荊棘扔在地上,命太子去撿。荊棘長滿了刺,太子自然無從下手。
朱元璋的言外之意就是,那些功臣就如這荊棘上的刺,我替你拔除干凈,你才能握穩(wěn)手中的權力。
就這樣,當初和朱元璋一起打下明朝江山的戰(zhàn)友,幾乎被趕盡殺絕,可唯獨有一個人活了下來,此人就是信國公湯和。
建立明朝之時,朱元璋逐一分封有功之臣。湯和曾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興麾下效力,而且第一個站出來擁立朱元璋為王。按理說,湯和起碼應該封個公爵,結果,朱元璋卻只給他封了個侯。
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來了,朱元璋是故意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看看這個湯和是不是個爭功之人。結果,湯和毫無怨言地當起了小小的侯爺,幾年后,方才晉封為信國公。
后來,朱元璋動了殺心,開始誅殺開國功臣。湯和一看大事不妙,毫不作為已經無法保住性命,索性又退了一步——自請解除軍權,告老還鄉(xiāng)。
朱元璋自然是十分高興,不用自己動手就能去除后患,何樂而不為呢?但是另一方面,多疑的朱元璋又派了耳目去監(jiān)視湯和,看他是不是真的解甲歸田。
湯和自然也清楚朱元璋的為人,所以,衣錦還鄉(xiāng)后的他十分低調,從不論國事,也不以功臣自居,安心過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就這樣,在朱元璋的斬殺開國功臣的行動中,湯和成為了唯一一個“漏網(wǎng)之魚”。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七十高齡的湯和因病去世,追封東甌王,謚號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