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嬴政
公元前246年登基。十七年(前230年)內(nèi)史騰滅韓;十九年(前228年)王翦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王賁(王翦子)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滅齊
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前206-195年)
公元前209年,漢高祖劉邦斬白蛇于芒碭,歷三年滅秦,被項羽封為漢王,其后楚漢相爭五載,在西漢三杰:張良、蕭何、韓信等輔佐下,終在漢五年(公元前202年)畢其功于垓下一戰(zhàn),項羽烏江自刎,后劉邦稱帝于汜水,后定都長安,從此開創(chuàng)漢王朝。漢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設(shè)計擒韓信,罷其楚王稱號降為淮陰侯,除去了心中最大的隱患,同年大封功臣,序定十八功臣座次
1酇侯蕭何
麒麟閣11功臣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于麒麟閣以示紀(jì)念和表揚,后世往往將他們和云臺二十八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并提,有“功成畫麟閣”“誰家麟閣上”等詩句流傳,以為人臣榮耀之最。十一人中霍光為第一,并為了表示尊重,獨不寫出霍光全名,只尊稱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其次為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公元25-57年)
公元8年,王莽滅漢。海內(nèi)分崩,天下大亂。
漢光武帝冊封鄧禹為大司徒;吳漢為大司馬;王梁為大司空。先后任命景丹為驃騎大將軍、耿弇為建威大將軍;蓋延為虎牙大將軍;朱佑為建義大將軍;杜茂為大將軍;岑彭為征南大將軍;馮異為征西大將軍。
第二任皇帝漢明帝劉莊思中興功臣,于永平三年在南宮云臺圖開國二十八將。
云臺二十八將:太傅高密侯鄧禹;
三國歸晉,265年,晉武帝司馬炎建西晉,追封祖司馬懿宣帝,伯父司馬師景帝,父司馬昭文帝。
八王之亂,317年,晉元帝司馬睿建東晉,以王導(dǎo)喂丞相,“王與馬共天下”。
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游牧部落聯(lián)盟。百余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qū)建立數(shù)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1]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武帝劉裕)、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陳(武帝陳霸先)四朝。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則先由鮮卑族建立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386-408年),后分裂成東魏(權(quán)臣高歡)和西魏(權(quán)臣宇文泰),以后北齊篡東魏(文宣帝高洋)和北周篡西魏(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開國皇帝:公元581年2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楊堅登基即隋文帝(581-604年),北周亡。隋朝是五胡亂華后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結(jié)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楊堅被少數(shù)民族尊稱為“圣人可汗”。
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618-626年)
隋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起兵晉陽反隋,十四年稱帝于長安,開創(chuàng)李唐王朝,建元武德:冊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屈突通為蔣國公、兵部尚書。柴紹為左翊衛(wèi)大將軍;李神通為右翊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為薛國公、左驍衛(wèi)大將軍;劉弘基為右驍衛(wèi)大將軍。
秦王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割據(jù)集團后,冊封秦瓊為翼國公;程知節(jié)為宿國公;羅士信為剡國公;王君廓為彭國公;殷開山為鄖國公;柴紹為霍國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繼任為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年號改貞觀:冊封房玄齡為刑國公、中書令;杜如晦為蔡國公、兵部尚書;長孫無忌為齊國公,左武侯大將軍;尉遲敬德為吳國公、右武侯大將軍;段志弦為樊國公、左驍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為右驍衛(wèi)大將軍;秦瓊為左武衛(wèi)大將軍;程知節(jié)為右武衛(wèi)大將軍;柴紹為右衛(wèi)大將軍;侯君集為潞國公、左衛(wèi)將軍;王君廓為左領(lǐng)軍大將軍,幽州都督;徐懋功為曹國公、并州都督。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懷念當(dāng)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nèi)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
趙國公長孫無忌,趙郡王李孝恭,萊國公杜如晦,鄭國公魏征,梁國公房玄齡,申國公高士廉,鄂國公尉遲敬德,衛(wèi)國公李靖,宋國公蕭瑀,褒國公段志玄,夔國公劉弘基,蔣國公屈突通,
五代:后梁(太祖朱溫,907-912)、后唐(莊宗李存勖。923-925)、后晉(高祖石敬瑭,936-942)、后漢(高祖劉知遠,947-948)與后周(太祖郭威,951-954)。
宋朝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960-975年)
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禁衛(wèi)軍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在謀士趙普、胞弟趙匡義的謀劃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為趙宋王朝開國之君,改元建隆元年,對擁戴其登基的文臣武將予以封官獎勵:
進慕容延釗為殿前都點檢(卒后被追封為河南郡王);進高懷德為殿前副都點檢(卒后被追封為渤海郡王);進王審琦為殿前都指揮使(卒后被追封為瑯琊郡王);進韓令坤為侍衛(wèi)馬步軍都指揮使(卒后被追封為南康郡王),進石守信為侍衛(wèi)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卒后被追風(fēng)為威武郡王),進張令鐸為侍衛(wèi)馬步軍都虞候,進張光翰為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 ,進趙彥微為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進趙普為右諫議大夫(卒后被追封為真定王)。
元朝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1271-1294)
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自公元1352年參加紅巾軍,逐漸自成體系,先后消滅了陳有諒和張士誠江南兩大割據(jù)集團,公元1368年,在南京正式登基,建元洪武,改號大明,又經(jīng)過兩年的征剿,徹底推翻了元王朝,元順帝在悲憤中卒于洪武三年。同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進中書左丞相、宣國公李善長為南朝鮮公;進中書右丞相、征虜大將軍、信國公徐達為魏國公;進征虜副將軍、鄂國公常遇春之子常茂為鄭國公;進征虜左副將軍李文忠為曹國公;進征虜左副副將軍鄧愈為衛(wèi)國公;進征虜右副將軍馮勝為宋國公;封征虜右副副將軍湯和等二十八人為侯爵:朱元璋的第一謀臣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