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理論的構建者們,在健康長壽的動力作用下,十分清楚理論實踐的具體對象和要達到的文化目標,保證了理論構建和具體實踐的客觀基礎的完全同一性,選擇了一條吻合自然完整性的生命客觀的理論道路。
中醫(yī)是以生命為宗旨的文化,主觀沒有追求理論技術的發(fā)展。從《素問》篇章排列的先后順序看,這個問題便一目了然。《素問》以什么開篇?《上古天真論》?!渡瞎盘煺嬲摗芬允裁撮_篇?生命結局。《上古天真論》主要內容是什么?生命德行的修養(yǎng)?!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分v飲食有節(jié),講起居有常,講勿妄作勞,講恬淡虛無,無不根據自然完整性的生命體驗,無不尊重個體的生命特殊性。人是飲食男女的人,人是欲望需求的人,陰陽應象思維的客觀內容,就在飲食男女、欲望需求等的健康長壽和疾病災難的生命意義。
陰陽應象思維把知性規(guī)范在自然完整性的人的客觀性中。陰陽是根本,象是客觀,應是實在,三個要素舍棄其一,都不能跨進中醫(yī)之門。中醫(yī)學以維護健康和治療疾病為自己的任務,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其它學科理論,還是有區(qū)別的。中醫(yī)的陰陽是生命之應的陰陽,天地日月、東西南北、社會環(huán)境的陰陽,要落實到五藏“神氣”之應;中醫(yī)的氣是因應協調的生命之氣,天氣入于肺,地氣入于胃,最后和生命之氣融為一體,升降交通、彼此出入,內化充實于生命之形。
2.司外揣內
中醫(yī)有取類比象的說法。取類比象屬于知性方法之一,通過生命之象與自然之象、人文環(huán)境之象的類比歸納,獲得某種規(guī)律,但不是中醫(yī)本質化的知性。生命現象和物象、鏡象等都有區(qū)別,人的生命現象和其它生物的生命現象也有不同,類比歸納,可以形成一些共性的東西。中醫(yī)的本質化,不是唯象的本質化,而是生命之應的本質化。
中醫(yī)本質化的知性方法是司外揣內。司生命外在的現象,揣生命之應的本質。“應”是生命的本質,象是生命的表現,從象到應,思維就完成了從現象到本質的理論升華?!按取辈皇呛翢o根據地胡思亂想,而是建立在“司外”-象的動態(tài)聯系之上的“揣內”?!按取北磉_了陰陽應象思維的本質化,不在象的感知感應,而在生命之內的“應”。
陰陽應象思維是司外揣內的中醫(yī)邏輯規(guī)范?!八就狻本褪歉兄⒏袘挛镏?,“揣內”就是將事物之象加以生命之應的本質化,概括起來,司外揣內就是根據感知、感應到的事物,按照陰陽五行的邏輯規(guī)則,揣測、分析生命內在的相因相應狀況和變化,形成氣化活動的本質規(guī)律的思維方法?!端貑枴窂摹端臍庹{神大論》開始,反反復復地強調生命之應,用“應”概括了多維聯系的生命特征,用“氣”闡釋了生命的氣化活動規(guī)律。
司外揣內不僅是中醫(yī)學本質化的基本方式,而且是所有學科文化本質化的基本方式。不同的是,本質化客觀性不同,實證的邏輯方式不同。中醫(yī)學的客觀,是多維聯系的生命客觀;中醫(yī)的實證,是生命結局的終極性實證,不依賴指標、影像和病理等實驗室方法,也就是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證,而是療效反觀的實證。中醫(yī)理論,都是通過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實踐,在無數的生命體驗基礎上,“司外揣內”形成的,自然完整性的生命既是理論的出發(fā)點,又是理論的最終歸屬。
上個世紀的前半頁,科學家根據理論和當時觀察發(fā)現的宏觀世界的宇宙還在膨脹之中的客觀現象,提出了暗物質、暗能量的假說。人們現在還沒有找尋到暗物質、暗能量,但根據理論的邏輯推導已經得到世界的公認??茖W家們研究推算出暗物質、暗能量占宇宙總質量95%以上,這也是“揣內”形成的假說,還沒有誰看見了暗物質、暗能量,更沒有誰計量過暗物質、暗能量(計算不是計量,計算是主觀的估計,計量是客觀的實際),也就是沒有實證。中醫(yī)沒有假說,幾千年的生命歷史,早就證實了理論的可靠性。
有時我也“司外揣內”地想:宇宙之外存在更大的空間,這個空間的能量比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更加巨大,拉扯我們所在的宇宙,就像廚師撐面團那樣,把我們所在的宇宙越拉越大?如果這樣推想下去,宇宙之外的空間將是無窮盡的。我們所處的宇宙之外的、不斷延伸擴展的、不同層次的空間有多少,根本無法想象。站在地球上的我們,只能看見地球所在的這個宇宙面的天體運行情況,下面如何?外面如何?不斷地這樣“揣內”,人類知性恐怕就會遠離生命,本質化會迷失在茫茫宇宙之中。宏觀宇宙和微觀粒子可以無邊無際、無窮無盡地“揣內”下去,生命文化的“揣內”受到生命之應的約束,不能放任大腦的思維,漫無邊際地游蕩。
“司外揣內”可以形成理論,但不能檢驗理論,中醫(yī)檢驗理論的基本方法,是將理論回歸到活生生的人,經過生命結局的反觀證實,理論才得以傳承。用看得見、摸得著的邏輯衡量,多維聯系的生命理論,好像很松散,概念跨度很大。如《上古天真論》篇的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勿妄作勞等含義完全不同,看得見、摸得著的生命價值也很不一樣,飲食是營養(yǎng)的,起居是生活的,勞逸是工作的,但用“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聯系起來,用最佳生命結局統一起來,因應協調性的生命價值就明白了。要想獲得最佳生命結局,沒有飲食有節(jié)不行,沒有起居有常不行,沒有勿妄作勞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