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寺簡介
南京靜海寺,是當(dāng)年《南京條約》議約地。隨著古寺擴建工程的完工,這座歷盡滄桑的靜海寺將以嶄新面貌迎接香港回歸。
1、四海靜波建古寺
靜海寺位于下關(guān)興中門外獅子山西南麓、熱河路朝月樓。它的修建源于明代鄭和下西洋。
靜海寺建于何時,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明成祖敕建。當(dāng)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永樂七年,1409年)返國時(1411年),明成祖朱棣為彰昭鄭和揚大明國力雄厚,厚往薄來,使“海外平服”之豐功;同時為供奉鄭和帶回的羅漢畫像、佛牙、玉玩,種植稀異樹種如西府海棠等,敕建靜海寺。
近年嚴中對此說提出質(zhì)疑,認為靜海寺是明仁宗于洪熙元年鄭和守備南京時敕建并賜名“靜海”的,是為了“昭太宗皇帝圣德”,因為是朱棣“命使(鄭和)航海”的。至于“成祖敕建“說,嚴中認為乃自晚清至今一些修志者誤解前代方志所致。明成祖是在鄭和六下西洋回來后的1424年去世的。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后,對派船出航的熱情似乎沒有成祖高,于是鄭和就被任命為南京守備。無論靜海寺是否此時建的,鄭和此時卻住在靜海寺。
初建時的靜海寺規(guī)模宏大,有大雄寶殿和天王、正佛、觀音、伽藍、輪藏、彌勒、祖師等殿宇,環(huán)之以鐘樓、井亭、觀音閣、華嚴樓、玩咸亭、三宿巖等建筑和景觀,連同方丈室、僧房,占地2萬多平方米,崇殿聳翠,飛閣翔丹,盈視飽覽,宏麗壯觀。十六世紀中葉,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游歷天下,曾在靜海寺考察海外藥材,如乳香、沒藥、血竭等。號稱“金陵律寺之冠”的靜海寺此時可謂名垂青史,殊榮非常。
2、《南京條約》議約地
靜海寺有過它的輝煌時期,但當(dāng)歷史進入中國近代社會時,它卻蒙受了奇恥大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就在此議約。
1840年6月,英國殖民者為保護骯臟的鴉片走私,對我國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愛國軍民給了侵略者以迎頭痛擊,而道光皇帝卻舉棋不定,一味求和。英軍為達到逼中國割地、賠款、通商的無理要求,于1842年6月從浙江沿海北犯。
在英國侵略者的武力威逼下,道光皇帝委任杭州將軍耆英、乍浦副都統(tǒng)伊里布為欽差大臣,前往南京談判。談判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
談判的第二階段為
條約簽訂后,耆英、伊里布竟在靜海寺內(nèi)殺豬宰羊,擺下酒宴,犒勞英軍,還為守護軍艦的英軍送去酒食“慰勞”。靜海寺,成為中華民族遭受奇恥大辱的歷史見證。
3、歷盡滄桑迎回歸
此后的百年間,靜海寺幾經(jīng)滄桑。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和1937年12月日軍侵占南京期間痛遭兵燹,大殿建筑蕩然無存,只剩下殘垣斷壁,幾間僧房。它的興廢,無言地訴說著中華民族百年來的蒙垢遭辱。
198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為保存這處歷史遺跡,決定仿明廟宇風(fēng)格復(fù)建。在遺跡上新建過殿與正殿,修復(fù)僧房,占地面積628平方米,復(fù)建工程由東南大學(xué)古建筑專家潘谷西教授設(shè)計。
復(fù)建后的靜海寺開辟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后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館內(nèi)容分為“硝煙北移,寇入長江”;“媾和議約,喪權(quán)辱國”;“滄桑百年,毋忘國恥”三個部分,記述了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展室共陳列圖片、史料、照片、實物173件,展線長50米,其中有條約簽字的照片和《南京條約》全文。1996年距香港回歸一周年之際,南京各界人士紛紛在靜海寺舉行紀念活動,以洗百年恥辱,慶輝煌未來,靜海寺門前豎起了距我國政府對香港恢復(fù)行使主權(quán)倒計時牌。1996年11月,江蘇省和南京市政府準備投資305萬元,將靜海寺總建筑面積擴建至1010平方米,在現(xiàn)存偏殿后設(shè)主副五個展廳,建成一組局部三層的明清風(fēng)格建筑。并制作條約簽署處——“康華麗”號軍艦?zāi)P?、沙盤、蠟像等,以聲、光、電手段豐富《南京條約》史料陳列展覽,還陳列我國1842年至1949年期間被迫簽訂的1050多個不平等條約。周圍用回廓亭軒串連起原寺旁的南宋古跡——抗金名將虞允文所留“三宿崖”及原寺旁的南京市僅存兩塊明代巨碑之一的“天妃宮碑”,以此辟為鄭和紀念館,并將寺后獅子山閱江樓聯(lián)與之為一體,使靜海寺遺址文物古跡更為集中。擴建工作仍由潘谷西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