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韻演變簡史概論7
4、閩方言
閩方言是至今為止爭議較大的分類,方言學者尚無統(tǒng)一意見。閩方言分為閩南,閩北兩大方言和其他小方言。相互之間差異極大,無法溝通。但由于使用音系相似,故統(tǒng)一劃為閩方言。
閩南方言廣泛分布于福建南部漳州,泉州,廈門一帶和廣東潮州,汕頭,海陸豐地區(qū),雷州半島,海南島全省,浙江南部,臺灣全省,廣西潿洲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等。閩南方言在東南亞華僑中使用廣泛,有“懂得閩南話,通行東南亞”一說。閩南語如此跨地域的分布,與閩南地區(qū)的航海,漁業(yè)傳統(tǒng)是密不可分的。
閩北方言主要分布于閩北福州一帶。福建其他地區(qū)除部分客家方言島和莆田吳方言外,基本為其他閩語小方言。
閩南閩北方言由于差異較大,學術界一直有將閩語分別定義的呼聲,但尚未形成統(tǒng)一意見。
閩南語以廈門話為代表,閩北話以福州為代表。限于篇幅,只列舉閩南話。
(1)現(xiàn)代廈門閩南語共有18個聲母:
發(fā)音部位: 雙唇 舌尖前 舌尖中 舌跟 喉
不送氣清塞音: 幫 端 見 影
送氣清塞音: 滂 透 溪
濁塞音: 明 疑
鼻音: 毛 泥 午
邊音: 來
不送氣清塞擦音: 精
送氣清塞擦音: 清
濁塞擦音: 日
擦音: 心 曉
現(xiàn)代廈門閩南語共有27個韻部:
陰聲 入聲 陽聲
魚 衡 魂
歌
模 鐸 唐奴
麻肴 覺曷合 江寒談熬
齊
脂 昔質緝 清真青泥
(2)現(xiàn)代廈門閩南語的聲調(diào)有7個:
陰平,陽平,陰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其濁上變?nèi)サ某潭扰c蘇州話相近。不過,蘇州話的入聲只有一個混合入聲[?],而廈門話的入聲-k,-t,-p都有,和切韻一致。
5、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分布很散,主要分布在廣東東部梅州,廣西東南博白,江西南部贛州,福建西部龍巖,臺灣的苗栗,新竹,桃園一帶,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有若干方言島。
客家方言與贛方言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相互溝通有一定困難,學術界有將客家方言和贛方言合并定義的提法,但尚未形成統(tǒng)一意見。
客家方言分布如此分散,但又高度一致,必然具有共同的來源。學術界的結論是歷史上南遷漢人形成了客家方言,但具體南遷時間,尚無統(tǒng)一意見。
(1)客家方言以廣東梅州話為代表,共有18個聲母:
(2)發(fā)音部位: 雙唇 唇齒 舌尖前 舌尖中 舌面 舌跟 喉
不送氣塞音: 幫 端 見
送氣塞音: 滂 透 溪
鼻音: 明 泥 日 吳
邊音: 來
不送氣塞擦音: 精
送氣塞擦音: 清
擦音: 非 心 曉
半元音: 文 喻
現(xiàn)代梅州客家話有37個韻部:
陰聲 入聲 陽聲
模 屋物 東文
歌怡 鐸曷 唐寒
麻豪泰 麥結曷 庚刪談
雞候 薛澀 先森
質執(zhí) 真深
衣尤 昔緝 欣侵
思
(3)現(xiàn)代梅州客家話共有6個聲調(diào)
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
6、湘方言
湘方言分為新湘語和老湘語兩大次級方言,兩大湘語相互溝通有一定的困難。由于湖南省一直是北方進入西南,東南,嶺南的交通樞紐,因此歷史上人口遷移十分頻繁,造成今日湖南省內(nèi)方言分布極其復雜。
老湘語分布于湖南南部衡陽,永州和廣西東北興安,全州,灌陽,資源等地區(qū),由于老湘語許多底層詞匯與吳語相近,故學術界有“吳湘一體”一說,吳語和湘語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逐漸分化開的,然后隨著贛客方言南下,吳語和湘語的使用地域被徹底隔開。
新湘話則分布于湖南中部長沙,湘潭,韶山一帶,是老湘語受到北方方言影響的產(chǎn)物。而湖南北部和西部常德一帶,使用方言屬于西南官話(北方方言的一支),湖南東部屬于贛方言,需要指出的是,贛方言是湖南的第二大方言,僅次于新湘語。
7、贛方言
贛方言的分布地域為安徽西南,湖北東部,江西中南部,湖南東部。而江西東部則被吳方言占據(jù)。
贛方言內(nèi)部互懂度很高,內(nèi)部交流順暢。由于贛方言和客家方言有很大的相似性,盡管溝通仍有一定困難,但學術界對“贛客同源”是基本同意的。因此,也有學者提出要將贛客兩種方言統(tǒng)一定義。
贛方言約占漢族使用人口的2.4%。
贛方言音系參照上文客家方言
8、其他小方言:
(1)疍家方言
疍家方言普遍分布于浙江至廣西的廣大沿海,而且全是船戶漁民,其語言具有高度相似性。故應該具有統(tǒng)一來源,學術界尚無定論。有一種說法是疍家人的祖先為東吳遺民。
(2)平話
平話的分布區(qū)域為廣西西部,和壯族語言分布區(qū)域混合。由于史籍可以證明廣西境內(nèi)的桂柳方言(屬于西南官話,即北方方言的一支)和粵方言都是由于人口遷移從外省遷入的“外來語”。由此可見,平話極有可能是廣西最早的漢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