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琴論脈2
2.中部的取脈法從浮位加小力,診于皮膚之下即是中部。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氣分,或定為病在肌肉,或在胃。傷寒病是標(biāo) 志邪從表入里,主胃主陽明;溫病則明顯屬氣分;在一般雜病中,即稱它為在肺胃之間??傊?,凡脈來明顯在“浮”與“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屬陽、屬氣 分。若再加力而入“按”、“沉”部位,這說明邪已入營、入衛(wèi)了。
3.按部的取脈法 醫(yī)生切脈,從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邪在里之病,如《傷寒論》的太陰證,溫病的營分證,雜病則主肝、主筋膜之間的病變。凡脈在按部出現(xiàn)則說明病已入里,主營分、主陰。
4.沉部的取脈法從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脈,已接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腎、主命門。如《傷寒論》病在少陰、厥陰。少陰病以沉細為代表脈,而厥陰病以沉弦為代表脈。在溫病則表示邪入血分。在雜病中說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當(dāng)細致審證治療。如病人脈象見于按沉,主實質(zhì)性疾病,也說明了疾病的實質(zhì) 性問題
自己這些年來體會,尤其是近幾年來自己的看法:診脈不能簡單、機械,必須分清浮、中、按、沉四部,上面的浮中兩部反映功能方面的疾患;下面的按、沉兩部才反 映疾病實質(zhì)的病變。正象舌苔與舌質(zhì)的關(guān)系一樣。凡屬舌苔變化多端,歸根結(jié)底是反映功能方面的問題;舌質(zhì)的變化雖少,但萬變不離其宗,都說明本質(zhì)的情況。所 謂功能方面的病變,是指在表位、淺層、衛(wèi)分、氣分階段,如氣郁不舒、木土不和、肝郁氣滯、停疾、停飲、胃腸消化欠佳等所導(dǎo)致的疾病。用疏調(diào)解郁即可改善這 些功能性疾病。所謂本質(zhì)性病變.是指本質(zhì)陽虛、命門火衰或陰虛陽亢等,或病在營分、血分以及陳痰久郁阻于絡(luò)脈、癥瘕積聚、腫瘤等一類疾病。另外,久病邪深 入于肝腎,下元久虛,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用滋補、培元等方法者,皆可以認為是本質(zhì)性疾病。
臨床診脈所見,浮中與按沉所得脈象往往有迥然不同者,一般來說浮中見其標(biāo)象,按沉得其本質(zhì),若診脈能辨別浮中與按沉之異,則病之表里、寒熱、虛實,縱其錯綜 復(fù)雜,亦必?zé)o遁矣。古之名醫(yī)多重視沉取至骨以察其真,如朱丹溪《濇脈論》云:“澀之見固多虛寒,亦有病熱為病者,醫(yī)于指下有不足之氣象,便以為虛,或以為 寒,孟浪與藥,無非熱外,輕病必重,重病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藉以為生者,血與氣也,或因憂郁,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補劑。氣騰血沸,清化為法, 老痰宿飲,膠固雜揉,脈道阻塞;不能自行,亦見澀狀,若察取至骨,來似有力,且數(shù),以意參之于證,驗之形氣,但有熱證。當(dāng)作痼熱可也?!睗壯倩蛲鼍?, 因多虛寒,然按之至骨且有力且數(shù),以此而知其斷非虛寒可比,此乃老痰瘀血,阻塞脈道使然,郁久化熱。深伏于里,故日痼熱,言其深且久也。若不沉取至骨,何 以辨此痼熱之證哉?此前賢診脈之精髓所在也。
紹琴幼承庭訓(xùn),及長,歷隨數(shù)名醫(yī)臨診,每嘆諸師診脈之精湛,迄今潛心研討五十年,悟得診脈必分浮、中、按、沉四部,浮中為標(biāo),按沉主本,若二部之脈不同,則 必參舌、色證,以辨其真假、主次、緩急,以定其何者宜先治,何者當(dāng)后醫(yī),何者須兼顧,何者可獨行。脈象一明,治則隨之,有如成竹在胸,定可穩(wěn)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