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云:“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毀,然后人毀之。國必自伐,然后人伐之。”不自尊不自重往往落得眾人皆辱之的下場,揮霍無度往往會讓家業(yè)敗亡,內亂往往會讓一個國家衰落遭人滅國。不懂得自己尊敬自己,就是把自己往毀滅一途上推搡。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潛,東晉文學家、散文家、大詩人。東晉潯陽柴桑柴(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在東晉時赫赫有名的大司馬、開國功臣;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陶淵明生性淡泊,家庭貧困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讀書寫詩。在出任江洲祭酒時,關心百姓疾苦,但由于看不慣官場上的惡劣作風,不得不辭職回家。后來也陸續(xù)作過一些官職,但都是淡泊功名,為官廉政,不愿與腐敗官場同流合污,過著隱士的生活。
陶淵明最后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他四十一歲,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上任八十一天,遇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遠近聞名,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便栽贓陷害??h吏說:“當束帶迎之?!本褪菓敶┐髡R、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
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币馑际俏以跄転榱丝h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xiāng)。此后,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
諸葛亮《前出師表》中有言:“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睙o論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還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太白,中國文人始終有一種節(jié)氣在此,就是任何境地都尊敬自己,也只有這樣高貴的靈魂才能譜寫出無數(shù)華美動人的篇章。
現(xiàn)實社會中的尊敬往往都帶有功利性,唯獨自己尊敬自己是發(fā)自內心的,也唯獨自己尊敬自己才能贏得別人不帶目的的尊敬。自我尊敬就是自尊,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許遭人歧視、侮辱。自尊往往和自信捆綁在一起,沒有自尊的人不會有自信。自尊是做人的靈魂,是自信、自強的支撐點。
當然,自己尊敬自己也不可過頭。不容人言,不聽批評就超過了自尊的尺度了,演變成自大。不要為了面子而堅持錯誤,面子只是表面上的形式,喜歡擺譜、耍大牌的人,自我感覺風光,其實根本無用,識破你的人不愿意說出來罷了。尊重自己也包括正視自己的錯誤,勇敢的承認,這才是一個高貴、成熟的靈魂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