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看待諸葛亮北伐行為的問題,歷來都是眾說不一,沒辦法統(tǒng)一觀點。
有人認為諸葛亮的北伐,是窮兵黷武,不僅沒有讓蜀漢強盛,反而使得國力本就不如魏國的蜀漢,更加虛弱,加速了蜀漢的亡國。
也有人認為諸葛亮的北伐,雖然沒有取得實際上的成果,但是也不失為一種策略。因為蜀漢國力遠弱于魏國,如果不主動出擊,等待蜀漢的只有滅亡。與其等著滅亡,不如主動出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老爹的看法,和上面的兩種看法,有點不同。
老爹認為:
“諸葛亮的北伐,才是諸葛亮這個人,最值得讓人敬佩的地方。”
我們不能單純地用最后的成敗,去論英雄,去評價一個人。
如果拋開諸葛亮北伐的最終結果如何,單單去分析諸葛亮,明知道北伐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還是執(zhí)意北伐的原因,我們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諸葛亮的北伐行為。
諸葛亮不知道北伐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嗎?
諸葛亮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里肯定清楚,北伐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
要知道蜀漢的國力,遠不如魏國。小國頻頻主動攻打大國,這在歷史上,那是非常少見的。
那為什么諸葛亮,還是執(zhí)意北伐?
原因有三個:
“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笔窍鹊蹌涞倪z愿。
報恩。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不聽眾人的勸阻,執(zhí)意舉兵討伐東吳,最后兵敗猇亭,在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
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道: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p>
諸葛亮回道: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劉備遺言中的“大事”就是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這是君臣之間的信任與承諾。
所以,諸葛亮堅持北伐的一定原因,就是因為“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蹦鞘窍鹊蹌涞倪z愿,也是自己對先帝的承諾。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終于請得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戰(zhàn)略。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一文中,這樣說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p>
從這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備能夠,賞識自己,是非常感激的。這個也很好理解,亂世之中,普通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保全性命。但是,諸葛亮是懷才之人啊,他空有一身的才能,卻苦于沒有遇到自己心儀的明主。
劉備肯屈尊,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所以,劉備就是諸葛亮,一直在苦苦等待的心儀明主。
這就能解釋,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的:
“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p>
這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第二個原因,為了報答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
諸葛亮的理想是什么?
是維護漢室的統(tǒng)一,恢復漢室王朝的統(tǒng)治。
這還要追溯到漢武帝時期,那會漢武帝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钡拇胧瑥亩_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tǒng)地位。這對后世讀書人的影響很大。你想啊,連官方都認可的學說,你會去質疑它嗎?
而儒家思想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推崇正統(tǒng),以維護正統(tǒng)為己任。
那么,諸葛亮生活的朝代,正統(tǒng)是什么?
是漢室王朝的統(tǒng)治地位。
所以,“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辈粌H是劉備的遺愿,也是諸葛亮想要實現(xiàn)的理想。
這也是為什么,諸葛亮選擇劉備,而不選擇曹操的一個最大原因。
諸葛亮的北伐行為,正是他忠君愛國,忠于自己理想的最好體現(xiàn)。其實到了三國時代的后期,諸葛亮基本上是以個人能力在支撐著蜀國,來對抗曹魏。他并沒有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而是為了蜀漢,為了報答劉備,去選擇以卵擊石式的北伐。
一個人能夠將忠誠奉行到如此程度,怎能不讓人欽佩?
所以,諸葛亮的北伐,雖無濟于事,但值得讓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