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
《禮記·曲禮上》: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譯文:禮推崇的是有恩惠要報答:如果只講施恩卻不講報答,這不符合禮的要求;如果只講報答卻不講施恩,這也不符合禮的要求。
那么,如果遭人怨恨,是不是該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呢?
古人的教導在如今還有作用嗎?
當然是有作用的,因為人性是一樣的。所以傳統(tǒng)文化,都是自古一脈相承。
不信,來看,古圣的教導是不是于今也大有道理。
人性古今同
《禮記-表記第三十二》上說:
子曰: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
譯文:
孔子說:用怨恨去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這樣人們就會得到懲戒。
看來這招不行,懲戒不是單方面的,大家都會受到懲戒,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個好理解。
那么:
這是怎么回事呢?
子曰: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
譯文:
孔子說:用德來回報別人的怨恨,是求茍安息禍的人。
這樣看來,以德報怨是有目的的,茍安息禍,難免顯得懦弱,原來是有所顧忌或者圖謀,也不是正確的解法。
禮不可廢
以德報怨連孔子都看不下去,在《論語-憲問第十四》上說: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
譯文:
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
孔子說:那恩德來回報怨恨了,那么,拿什么來回報恩德呢?
哎,這是個問題,不能不分好歹啊。咱們現(xiàn)在的人,更不能不分好歹啊。
而且老子也曾經對這個問題做過教導,他也不同意以德報怨:
《老子》79章上說: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譯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
不應有恨
先說老子,他接下來說:
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圣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guī)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總而言之一句話:老子認為對待別人怨恨的方式是:心里明白,好好防范,表面上別理他。
我是這么理解的,不知道你怎么想。
再說孔子,他接下來說: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應該拿公平正直來回報怨恨,拿恩德來回報恩德。
我所理解的就是:為所當為,不要被別人的怨恨影響,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可見以德報怨,聽起來是君子所為,多么寬容大氣,實際上不是那么一回事,圣人所言極是。
以德報怨并非一種好品質,而更象是一種被迫的策略,比如以退為進。
此心古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