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一個律師朋友吃飯,他遲到半個小時,一見面就抱歉,說:“哎!下午處理一單離婚案,女主人逮住我就一頓說,把家里的長長短短都說了一遍,好不容易才脫身。”
這樣的情況經(jīng)常見,生活中,有些人很容易成為別人的傾訴對象和情緒垃圾桶。因為我們在交談中,缺乏一種主動掌控談話場面的能力。
學(xué)會傾聽,但不要成為老好人,主動掌控談話有3個技巧:
兩個人,或者多個人交談,如果沒有人引導(dǎo)話題,那么談話的內(nèi)容就可能會扯得無邊無際。尤其是兩個人的交流中,如果其中一個人只是傾聽,另外一個人就會滔滔不絕,不知道自己說到哪里,也不顧上對方的感受,是否人家已經(jīng)不耐煩。
《鬼谷子》說:“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皆由門戶出入。故關(guān)之捭闔,制之以出入。”
嘴巴,是心的門戶。
一個人的心在想什么,都是由嘴巴說出來。放在肚子里,誰也不會知道。所以交談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要傾聽,讓對方把想說的話說出來。
同時,要有“捭闔”,那就是用“開關(guān)”來制約,什么時候開,什么時候關(guān),什么時候停,什么時候止,如果能掌握這個主動權(quán),就可以控制談話的場面。
所以,一個合格的傾聽者,不是一味地聽,任由對方帶著自己走,而是要主動使用“捭闔”,對方扯遠(yuǎn)了,就把話題扯回來。適當(dāng)?shù)狞c(diǎn)撥,提醒,牽引,中止,可以主動控制談話的節(jié)奏。
談話之前,心中有一個清晰的認(rèn)知,要了解什么情況,要解決什么問題?
心中有條理,談話的時候,就會圍繞這個話題展開。漫無目的的談話,談得時間再長,也難以解決實(shí)際問題。
比如文章開頭說的案例,律師如果在見當(dāng)事人之前,把想要問的問題先列出來,或者在本子里寫出來。談話的時候,有針對性地詢問,對方也會圍繞問題來回答。當(dāng)談話有條理地一一進(jìn)行,律師就可以占據(jù)主動權(quán),把想了解的情況,可以了解到,對方也不會把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扯進(jìn)來說。
那些喜歡把別人當(dāng)情緒垃圾桶而不自知的人,就點(diǎn)像魯迅筆下的林祥嫂,見誰都說自己的不幸,一開始說,別人還會傾聽,會同情,會安慰,可是反反復(fù)復(fù)地說,別人就會聽膩了。
很多人,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行動力弱。
一而再,再而三而問別人,找別人聊天,訴苦,其實(shí)是逃避自己的問題。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要有自己的定力,不要被對方的人情或者情緒牽絆,一事一議,一事一結(jié)。
《鬼谷子》說:“圣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前后,度權(quán)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能主動掌控談話場面的人,自己首先有定力,“一守司門戶”,就是無論別人怎么說,怎么變化,都不受其影響,這樣才能掌握最終的主動權(quán),不讓自己卷入是非的漩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