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們都知道,中國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三,幅員遼闊造就了多變的地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畢竟時間有限,還是有很多地方貧窮落后。我國的扶貧計劃,一直都在持續(xù)。因為多變的地貌,很多的村莊建立在復(fù)雜的山區(qū)。雖然與世隔絕,但是自然風(fēng)貌保持的非常完整。
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村莊,位于貴州省。貴州省多山。是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這個村莊依照天然的地勢,建造在了山洞中。也是中國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后的一個穴居部落。整個村子幾乎不與外界聯(lián)系,全村一共只有18戶人家,人口卻達到了73人。他們一般是生活在200米深的山洞之中。
洞中的村民是苗族人,因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所以一直都沒有離開。中國人重傳承,他們認為這是先輩選擇的地方,是自己的根,不愿意離開。這個村子坐落在貴州的紫云縣,連綿的大山中有一座2200米海拔的筆架山,山體上有上中下三個洞。這個村莊就建在中洞之中。
貴州這地,號稱是逢山必有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貴州的貴煙很多也會選擇這些天然溶洞進行窖藏,風(fēng)味獨特。洞中的村民只有四個姓式。村民們依然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洞中不但有村民居住的屋子,還有各種牲畜,和諧而自然。
人們在周圍的山地山種植玉米、小麥、紅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就像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雖然與世無爭,避免了很多外界的喧擾。但是同時也讓村民們的消息非常的閉塞。這里的村民幾乎一周才會出去一次,一走要走15公里才能到最近的集市。因為都是非常常見的農(nóng)作物,東西也賣不到什么錢。只能換取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果有人生病,對家庭來說是非常大的負擔(dān)。
苗寨的景色是洗滌心靈的美,但是人們的生活水平確實非常艱辛。隨著媒體的發(fā)達。這個最后的穴居部落也被報道的越來越多,讓外面的人們了解到他們。很多的游客像是探險一樣渠道他們的部落。也算是額外給村民帶來了一些收入。雖然沒有開發(fā)成旅游景點,但是去游玩的人也是絡(luò)繹不絕。
看了小編的介紹之后,相比小伙伴們對這個穴居部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知道小伙伴們對此有什么看法呢?走出山洞,村民的生活應(yīng)該會更好,但是會失去最原始的生活,留在村莊,交通不便,也是很大的隱患。他們應(yīng)不應(yīng)該走出來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