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太后,都希望自己的娘家永遠顯赫,永遠總想把自己娘家的姑娘嫁給自己的兒孫皇帝,孝莊太后也不例外,她先后給自己的兒子順治皇帝娶了兩位蒙古皇后和幾個蒙古妃子,這些后妃都是孝莊太后的娘家姑娘,可是為什么孝莊太后卻沒有給自己的孫子康熙皇帝娶個蒙古皇后。
有人認為,因為孝莊太后看到兒子順治皇帝一點都不喜歡蒙古女人,她給兒子順治皇帝娶了那么多相貌漂亮的蒙古后妃,可是兒子順治皇帝一點都不領(lǐng)情,根本不接近這些蒙古后妃,蒙古后妃都無出,不但沒生兒子,連個女兒也不生一個。于是孝莊太后考慮到兒子順治皇帝從小接受漢文化,和蒙古女人沒有共同語言,所以不給孫子康熙皇帝娶她娘家的蒙古姑娘了。
這當然有一定道理。孝莊太后是考慮到兒孫從小受漢家文化,不喜歡蒙古姑娘,但是她并沒有放棄蒙漢聯(lián)姻,而是用另一個方法來解決矛盾。
孝莊太后收養(yǎng)了娘家的一個侄孫女,從小養(yǎng)在宮中,不但讓這個蒙古小姑娘從小受漢家文化的薰染,而讓她和康熙皇帝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從小培養(yǎng)感情。這個蒙古小姑娘就是慧妃博爾濟吉特氏,算是康熙皇帝的童養(yǎng)媳了。
(注:康熙皇帝的童養(yǎng)媳是蒙古少女慧妃,不是大阿哥的生母惠妃,惠妃是納喇氏,滿洲人,正五品郎中索爾和的女兒,皇太極的母親孟古的哥哥金臺石的曾孫女,明珠的堂侄女,大阿哥胤禔的生母。)
慧妃博爾濟吉特氏是科爾沁冰圖郡王的后代,科爾沁三等臺吉阿郁錫的女兒,孝莊太后的遠房侄孫女(也有資料顯示是遠房表侄女),為什么她只被封了慧妃沒被封皇后,這是因為她還能和康熙皇帝正式成婚就病故了,這個慧妃的封號還是她病故后追封的,不是生前封的。
當時顧命大臣螯拜專政,孝莊太后看到大清江山岌岌可危,她為了籠絡(luò)另一個顧命大臣索尼,就讓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入宮當了正宮皇后。這樣,孝莊太后的蒙古娘家的姑娘就沒有了當皇后的機會。
孝莊太后不會放棄與蒙古的聯(lián)姻,她的另一位侄孫女博爾濟吉特氏被選入宮來,封為宣妃,宣妃是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的女兒(還有另一種說法,她是和塔的侄女,從小被和塔收養(yǎng)。),但是宣妃和慧妃不一樣,宣妃從小生長在蒙古,不熟悉漢家文化,所以康熙皇帝跟她沒有共同語言,不寵愛她,更不會立她當皇后。
后來蒙古的勢力越來越弱,大清沒必要和蒙古聯(lián)姻,就算孝莊太后有心想立自己本家的姑娘當皇后,也力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