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宮中的禮制和等級在今天來看,往往是繁瑣和講究的。比如本文要提及的明朝后妃的號,就是表現(xiàn)之一。明代后妃的號可以分為封號、位號、尊號、徽號、謚號。這些稱號大有乾坤,稍不注意,就容易混淆。
封號是指經(jīng)過正式冊封獲得的,是標志身份的號。比如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這一類的稱呼。這些封號也可以作為位號。封號和位號在皇后、皇貴妃、貴妃這一類較高等的后妃中沒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不容易和別人弄混,皇后就皇后,皇貴妃就是皇貴妃,都只有一位。即使是貴妃,人數(shù)也不會太多,加上姓氏就可以區(qū)分了。
但是在妃、嬪中間位號就意義重大了。因為妃、嬪人數(shù)較多,所以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區(qū)別于他人的位號,如李淑妃、郭寧妃、端嬪、榮嬪等。通常來說位號具有獨享性,同一時間不能出現(xiàn)完全相同的位號。明朝的位號大多采用一些吉祥、寓意深遠的字,比如賢、淑、慧等等。明朝還自創(chuàng)了一些前代沒有的位號,如靖妃、雍妃、貞妃等等。
尊號是新皇帝對先皇在世遺孀的尊稱。一般來說,只有先皇和新皇帝的嫡母和生母才有資格上尊號,故明朝的尊號只有“太皇太后”、“皇太后”兩種。明朝“皇太后”尊號共授十一人,而作為新皇帝的嫡祖母或親祖母,被尊稱為“太皇太后”的有四人,三人是生前被尊為太皇太后的,而明憲宗邵貴妃則是在她去世后,明世宗才改稱其為太皇太后。
徽號是加于尊號前以表示褒獎和崇敬的。明朝最開始出現(xiàn)徽號時,是為了區(qū)別嫡庶。比如明代宗就尊自己的生母吳氏為“皇太后”,尊嫡母孫氏為“上圣皇太后”,“上圣”二字就具有徽號的意義。不過后來,嫡庶之別漸疏,皇帝的生母也擁有徽號。明孝宗張皇后的徽號在后人的疊加之下,達到八個字之多——昭圣恭安康惠慈壽。除了皇太后之外,明朝還有兩位皇后、一位妃子擁有徽號,前者是用于同等級中起區(qū)別作用,后者是因其掌權(quán)而表示尊敬。
謚號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和前面的幾種號都不一樣,謚號是去世后才追封的。后妃的謚號是根據(jù)生前表現(xiàn)得到的評價性字詞,它以蓋棺定論的形式對一個人的一生予以總結(jié)。明朝給后妃上謚號的做法始于永樂朝。明朝皇后的謚號以不重復(fù)為佳,且大多數(shù)是八個字的,比如太祖馬皇后的謚號是“孝慈貞化哲順仁徽”?;叔闹u號則多是二或四字,如“昭順”、“恭和榮順”等等,嘉靖朝才出現(xiàn)了六字的,如世宗皇貴妃王氏的謚號“榮安惠順端僖”。
參考文獻:
1、崔靖:《明朝后妃研究》,南開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4年。
2、徐斌:《明代后妃制度初探》,天津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