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對曾祖父女,他們家族實力強大,背景異常顯赫。千年之后,他們的墓葬分別被考古人員所發(fā)掘,里面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隨葬品,其中來自異域的珍寶,最是令人驚嘆不已!
先說這位曾祖父
姓名:他姓李,名賢,字賢和
性別:男
年齡: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去世,享年六十八歲。
籍貫: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
家族:西漢著名的飛將軍李廣之子李陵的后裔。
身份:他是北周重臣,曾任原州刺史、驃騎大將軍、洮州總管、七防諸軍事、洮州剌史、河州總管。北周高祖宇文泰在他死后,親臨李府吊祭,贈他“使持節(jié)、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原、涇、秦、河、渭、隴、成、靈等十州諸軍事”之職,進爵“河西桓公”。
史傳:因其地位顯赫,戰(zhàn)功卓著,在《北史》、《周書》、《隋書》中均有傳記。
再說說他的曾孫女
姓名:姓李,名靜訓,字小孩
性別:女
年齡:隋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六月死,年僅九歲。
家庭:她父親李敏官封左光祿大夫,母親宇文娥英更是擁有兩朝皇室的血統(tǒng)——北周宣帝宇文赟與皇后楊麗華(楊堅之女)的女兒,也是后來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的外孫女。
史傳:史書無傳,從其墓志載“幼為外祖母周皇太后所養(yǎng),訓承長樂,獨見慈撫之恩,教習深宮,彌遵柔順之德”來看,李靜訓自幼由外祖母楊麗華帶在身邊撫養(yǎng)于宮中,深受寵愛。
曾祖父的墓
位置:甘肅省固原縣城深溝村
保存狀況:當時地表封土堆被取土削去三分之一多,破壞頗嚴重。
盜掘與否:歷史上曾經被盜掘
發(fā)掘時間:1983年9月
出土文物:金、銀、銅、鐵、陶、玉等各種質地的隨葬品達700多件
影響力:該墓葬是20世紀寧夏考古大發(fā)現(xiàn)之一,也是1984年全國考古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
曾孫女的墓
位置:陜西省西安市玉祥門外基建工地
保存狀況:保存完好
盜掘與否:歷史上未曾被盜掘
發(fā)掘時間:1957年8月
出土文物:出土精美石棺槨及陪葬品金銀器、銅器、玉器、瓷器、陶俑等235件。
影響力:到目前為止,該墓葬為保存最為完整,等級規(guī)格最高的隋代墓葬。
曾祖父墓的陪葬品:
彩繪陶載物駱駝,造型生動而準確、長腿短頸、雙駝峰,身負囊,駝身原為陶色,囊施白彩,給人以馴良堅韌之感,現(xiàn)藏寧夏固原博物館。北朝時期胡人大量來華,載物駱駝形象大量涌現(xiàn),所載物品主要是商隊販運的貨物和旅途中所需的生活用品。這件載物駱駝生動地反映了絲綢之路要塞原州地區(qū)駝隊頻繁往來的情況。
陶載物駱駝·四庫全叔拍攝
這件帶鞘環(huán)首鐵刀,為李賢的佩刀,現(xiàn)藏寧夏固原博物館。類似的鐵刀最早出現(xiàn)在波斯地區(qū),該鐵刀可能是波斯薩珊王朝的制品,也有學者認為其可能產自中亞。
帶鞘環(huán)首鐵刀·四庫全叔拍攝
彩繪陶胡人俑,均深目高鼻,每個人的面部神態(tài)和表情各異,頭發(fā)卷曲,披紅色頭巾,內穿寬領衫,外披紅色或紫色風衣,下著褲,所施彩繪亦頗粗疏,制工較拙稚,造型粗放而質樸,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為來華的胡人形象,現(xiàn)藏寧夏固原博物館。
彩繪陶胡人俑·四庫全叔拍
彩繪陶胡人俑·四庫全叔拍
此墓雖然曾經被盜,但由于墓中曾經塌方,有兩件最重要的珍寶被埋在土中而躲過了一劫。其中之一是這件鎏金銀胡瓶,它是一種酒具,瓶柄上方有深目高鼻戴盔帽的圓雕人頭像,腹部浮雕3組人物圖像,表現(xiàn)的是希臘神話故事金蘋果之爭中的三個場景:帕里斯的評判、誘拐海倫及海倫回歸,現(xiàn)藏寧夏固原博物館。這件胡瓶是波斯薩珊工匠的作品,融匯了薩珊、希臘以及巴克特里亞當?shù)氐奈幕蛩?,反映了絲綢之路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鎏金銀胡瓶·四庫全叔拍
另外一件就是這個玻璃碗,其原料純凈,熔制水平較高,采用了冷加工的磨琢工藝,紋飾獨特,是古代玻璃的精品,現(xiàn)藏寧夏固原博物館。這種類型的完整玻璃碗在我國是首次發(fā)現(xiàn),為我國古玻璃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玻璃碗·四庫全叔攝影
從比重和X熒光檢測結果來看,其材質為鈉鈣玻璃,與波斯薩珊玻璃成分一致;從裝飾風格看,這種帶圓形的紋飾的屬于薩珊風格,因此碗應是從波斯薩珊王朝傳入的產品,原產于伊朗高原,流行于公元4到7世紀。
玻璃碗·四庫全叔攝影
這枚嵌寶石金戒指為李賢夫人吳輝的飾物,現(xiàn)藏寧夏固原博物館,戒面為青金石,上凹雕赤身手持花環(huán)狀物的阿納希塔,她是瑣羅亞斯德教掌管江河與生產的女神。青金石產于阿富汗地區(qū),從雕刻技術和圖像主題來看,這枚戒指可能是波斯薩珊王朝的輸入品。
嵌寶石金戒指·四庫全叔攝影
曾孫女墓的陪葬品:
先看一下她的石棺,造型很有特色,就好像一個微縮版“面闊三間”的九脊殿,雕刻相當精美。尤其是中心的明間,門板,門框,門額,門檻,門釘一應俱全。整個殿頂也被精巧地以浮雕的方式雕刻出瓦片,板瓦,筒瓦,甚至檐頭的瓦當上也陰刻出當時最流行的蓮花紋,現(xiàn)藏西安碑林博物館。這個墓之所以一千三百多年都沒有被盜,據(jù)說是因為筒瓦上刻著“開者即死”四個字的強大詛咒。
石棺·四庫全叔 拍攝
墓中這件隋代高足金杯,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重49.4克,杯為大口,口沿外翻,上有凸弦紋一周,系用一圓環(huán)焊上。其下為高足,中空,作喇叭狀,足柄及底緣亦各有焊上的凸弦紋一周。足柄上端先粘焊一圓片,然后再焊合于杯身。
高足金杯·四庫全叔 拍攝
鑲金邊白玉杯,呈白色,直口,深腹,腹下部微收,平底實足。鑲金口,卷唇。通體光素無紋,造型簡練,拋光細潤,制作精美,是隋代發(fā)現(xiàn)不多的玉器珍品,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
鑲金邊白玉杯·四庫全叔 拍
隋代橢圓形綠玻璃瓶,是用吹制法制成的,器壁極薄。當時已采用了西方玻璃工藝,既能制造高鉛玻璃,也能制造出質量較高的鈉鈣玻璃,器物形態(tài)則依然多采用傳統(tǒng)樣式。經化驗,其質地為高鉛玻璃和堿玻璃,是中國自己制造的玻璃器,反映了隋代玻璃制造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
橢圓形綠玻璃瓶·四庫全叔 拍
隋代嵌珍珠寶石金手鐲,為一對,其工藝、造型和紋飾受到西方習俗的強烈影響,大量吸收了來自栗特、波斯薩珊等西亞和中亞發(fā)達地區(qū)的藝術特點。它呈橢圓形,每個分4節(jié),節(jié)兩端嵌珠,半球形,透明無色,各節(jié)以方形嵌青綠色玻璃珠的小節(jié)相連。開口為鈕飾,一端花瓣形扣環(huán),上嵌小珠6個,另一端一鉤,鉤端亦嵌一珠。鉤及環(huán)端為活軸,可自由開合,頗為精巧,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
嵌珍珠寶石金手鐲·四庫全叔 攝影
嵌珍珠寶石金手鐲·四庫全叔 攝影
名聲最響最吸精的,自然是李靜訓項間的這條嵌珍珠寶石金項鏈!它由28個金質球形鏈珠組成,左右對稱各14個,每個球形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huán)焊接而成,每個小環(huán)外又有小焊珠一圈和大焊珠5顆,其上再各嵌珍珠10顆,珠光閃閃,璀璨奪目。項鏈的下端掛一心形金飾,上面鑲嵌一塊長3.1厘米,極為罕見的青金石。鮮紅的雞血石、寶藍的青金石、潔白的珍珠,在純金的烘托下,交相輝映、雍容華貴,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由于這串項鏈具有濃郁的波斯藝術風格,因此有人認為是從中亞或西亞傳入的;也有人認為是供職于隋皇室的西域工匠所制。
嵌珍珠寶石金手鐲·四庫全叔 攝影
李賢家族是隴西望族,這么多具有異域文化特色的物品,匯集在他們曾祖孫的兩個墓中,不僅證明了北朝和隋朝絲路商貿的活躍,也反映統(tǒng)治階層對異域奢侈品的喜愛和追逐。
1、《北周大臣李賢》
2、《北周李賢墓出土的玻璃碗——薩珊玻璃器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
3、《北周李賢墓陶俑特征初探》
4、《李賢墓出土之波斯薩珊器之一》
5、《西安西郊隋李靜訓墓發(fā)掘簡報》
6、《萬善尼寺中的金枝玉葉——關于隋代李靜訓墓的幾個問題》
7、《關于李靜訓墓出土金器的思考》
8、《隋李靜訓墓出土金項鏈、金手鐲的產地問題》
9、展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