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鼻祖“鬼谷子”王詡的代表著作,又名《捭闔策》。
鬼谷子約在公元前400年出生,約在前320仙逝。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他長于持身養(yǎng)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他不僅是縱橫家的鼻祖,而且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謀略家、兵家、陰陽家、法家、名家,甚至創(chuàng)建了中國古代第一座軍事學?!獞?zhàn)國軍庠。弟子有孫臏、龐涓、尉繚子、蘇秦、張儀、毛遂、范蠡等。
據(jù)傳,《鬼谷子》是由鬼谷子的學生根據(jù)他的言論整理而成。主要記載權謀策略和言談辯論的技巧,旨在指導縱橫家通過言論,游說、干預乃至操縱他人,實現(xiàn)既定目標。反映了戰(zhàn)國時代,士大夫通過宣傳自己主張,尋找重用自己的君主的社會現(xiàn)實。
《鬼谷子》崇尚權術、計謀和言談的技巧,有倡導人玩弄權術、阿諛奉承之嫌,與儒家所推崇的仁義道德大相徑庭。因而古人對《鬼谷子》的評價存在很大的分歧。褒者說其集諸子百家學說之大成,是軍事、政治、外交的經(jīng)典著作,貶者說其是詐人之術,亂世之學說?,F(xiàn)今,我們?nèi)绾慰创?,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遺失。第一篇“捭闔”是全書的總綱,以道和陰陽的學說作為縱橫游說之術的哲學基礎。認為捭闔(開合)之術,是萬物運行的根本,是游說諸侯、操縱政治、為人處世的重要策略。
第二至第六篇講述認識之道和處世方略。比如第二篇“反應”講述了刺探對方情況的方法;第三篇“內(nèi)揵”講述了取寵、駕馭君主的方法;第五篇“飛箝”講述了通過言辭控制他人的權術。
第七至十二篇講述了游說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比如第七篇“揣”講述了揣測實情,制定計劃的方法;第九篇“權”講述了判斷情勢,說服他人的技巧;第十一篇“決”講述判斷正錯利弊的方法。
《鬼谷子》持機會主義、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兼取百家之長為所用,不把任何一家的理論當成教條,從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不從抽象原則出發(fā)構建理論。
鬼谷子與法家一樣崇尚權謀,但從總體上講,法家只主張君主運用權術駕馭群臣和百姓,而鬼谷子主張上下之間相互都可以運用權術。鬼谷子吸收了道家的“道”、“無為”等觀念,以陰陽學說作為其哲學基礎,但拋棄了老子“絕圣棄智”等無為成分。鬼谷子和儒家一樣推崇圣人立事之道,但鬼谷子的圣人觀主要體現(xiàn)在:昭示立身的要求、彰顯榜樣的力量、展示能力的作用、標榜學習的楷模等方面,比如“圣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
總之。雖然《鬼谷子》有其不可忽視的弊端所在,但不可否認,它是一部綜合性的思想寶典,是一部濃縮了智慧與精華的理論名著。
更多“古代戰(zhàn)爭”精彩內(nèi)容,請點擊關注“軍爭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