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秋歷史會
眾所周知,人的一生非常短暫,如白駒過隙,只有匆匆數(shù)十載。而我們習慣將人生劃分為各個階段,在20歲之前,是學習積累的時候;在20-30歲的時候,是人在社會上成長的黃金時期。而30歲過后,人生就基本上已經定型了,也知道了結下來自己該走什么樣的道路。所以,有很多人稱30歲為“而立之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水嶺。
不過,凡事都會有例外。古往今來,大器晚成的例子也有非常多,姜子牙72歲才出山輔佐武王伐紂;黃忠67歲才跟隨劉備打江山;劉邦成名的時候已經48歲了。而在這些大器晚成的人之中,最具有正能量、最充滿勵志的,無疑還是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
在曹操35歲的時候,由于刺殺董卓沒能成功,他便成了一名朝廷的逃犯。而后,他一路逃到了兗州,寫了一份家書,召來了自己族中的曹仁、曹洪、曹純等人,并發(fā)掘了樂進、典韋、于禁等大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陣營。之后,便在逐鹿天下的戰(zhàn)爭中,一次次取得勝利,從諸侯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霸主。
那么曹操是如何能在30歲之后,還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的呢?看看他身上的這2種特質,你就會明白了。
第一個:成大器者,無不起于微毫。
在曹操有了湊齊了人馬之后,唯一缺少的就是兵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曹操就不顧自己的身份,光著膀子,掄起錘子開始打兵器去了。而有人便費解道:你好歹是一個將領,怎么能做這樣的粗活,多苦,多沒有面子。曹操則回答到:能把小事做好,大事也就能做好,我苦嗎?在曹操的帶頭下,軍營里的士兵們也都紛紛開始自己打造兵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難題。
在《道德經》中曾言: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個能成大事的人,必然也能將小事做好,特別是那一個個小小的細節(jié)。正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就此由此而來的。因此,越是有雄心壯志的人,往往會越注重細節(jié),注意到那些極易被人們忽略的小事。而他們的成就,就是靠這樣一個個小事,堆積起來的。
第二個:成大器者無不爭先,若脫先,則必奮起!
在曹操剛剛起兵之初,實力還非常弱小,比不得袁紹、張邈、橋瑁、張超等諸侯。甚至,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檄文”之中,都找不到曹操的名字。所以,曹操這個時候就等于是脫離了“第一梯隊”,即使后來成功打敗了董卓,也不會有曹操什么事情。于是,曹操為了能在諸侯中占的一席之地,便在討伐董卓時,表現(xiàn)的非常積極,不管是如何危險的任務,他都去接下來。而這種“奮起直追”的做法,不就類似于“笨鳥先飛”嗎?
而大多數(shù)人在過了30歲之后,往往都會遇到像曹操一樣的“窘境”,脫離年輕時代,不被人們看好。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只能比別人努力,更加明白如何能讓自己最大程度上的收益。如果你不去爭取,那么還是將一事無成,難以獲得好的結果。
總的來說,曹操身上的這兩個特質,一是注重細節(jié);二是敢于奮起直追。而這種既注重細節(jié),又敢打敢拼的人,不取得成功,又該由誰來成功呢?由此來看,30歲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的后半生,決定你后半生的,是你的思維、你的能力,和你的膽魄。在30歲之后的你,需要形成自己獨立的思維,知道自己該走什么樣的道路,該怎么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