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先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下本篇:真正有慧根的人一朝聞道,就能勤勉奉行,資質(zhì)一般的人聽到了道也是將信將疑,資質(zhì)愚鈍的人,聽到道后會大笑著譏諷。不被譏笑也就不是道了。所以有這樣的格言:光明的道表面看就像黑暗一樣,前進的道表面看就像后退一樣,平坦的道表面看就像很崎嶇一樣。崇高的德性就像溪谷一樣不顯山露水,真正的清白可以混雜在污濁中使人不能分辨清楚,最廣大的德性就像有所缺失,建立德性時像偷竊一般,本質(zhì)沒有變化的東西表面看起來像是改變了。最方正的東西沒有棱角,最有用的器物最后形成,最大的聲音耳朵聽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到具體的形狀。道很隱蔽也沒有真正的名稱。可是只有這個道,才能使借給借貸給萬物,才能成就萬物。
下面逐句來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這一句說的是三種人面對道的時候不同的態(tài)度,上士是開悟之人,這類人聞道則喜,并且能用實際行動去奉行道,就像孔子所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也如同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而中士代表的是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這個“若存若亡”用語及妙。既體現(xiàn)了中士聞道后將信將疑的態(tài)度,也表現(xiàn)出了中士不能一以貫之,而只是斷斷續(xù)續(xù)奉行道的狀態(tài)。至于下士,則代表的是資質(zhì)愚鈍的人,聽到了大道,反而覺得可笑,竟至于譏諷大道,此類人就如同莊子《逍遙游》中所提“蜩與學(xué)鳩”。
“不笑不足以為道”為什么說不笑不足以為道呢?因為下士之笑,從反面說明了的道的無形,道的不易察覺。如果僅僅迷惑于道的表面形象,是得不到真正的道的。所以后面老子用一些格言(建言)舉例來說明道我們不能被道的表象所迷惑,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明道若昧”,光明的道常常表現(xiàn)為黑暗,最典型的的例子就如同黑洞,黑洞是管都逃脫不了的天體,可以說是“夠黑暗”的了,但黑暗中其實是有大光明的。“進道若退”,前進的道往往讓人覺得是在倒退,這就像古希臘以為學(xué)者說的:“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夷道若纇”,在開悟的人眼中通往大道的路是平坦的,但在未開悟的世人眼中卻充滿了崎嶇。
“上德若谷”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胸懷就像溪谷一樣,不會刻意宣揚,只是默默承納。“大白若辱”,所謂知其白,守其黑,得道之人和光同塵,愿意融入紅塵,表現(xiàn)的和普通人一樣?!?strong>廣德若不足”,同“上德若谷”一個意思?!?strong>建德若偷”,這句說的是建立德性的時候就像偷竊般小心翼翼不讓別人知道,就如同《道德經(jīng)》第十七篇所說“太上不知有之”?!?strong>質(zhì)真若渝”如果真正得到了道,就選怎么改變表象,也不會偏離道的本質(zhì)與真諦,就如同孔子的“隨心所欲不逾矩”。
“大方無隅”什么是真正的大?老子給出過解釋“其大無外”,大到了極致,就沒有外在邊界了,更何談棱角?“大器晚成”最有用的器物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所以謂之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大的聲音如超聲波是聽不到的,真正物體如宇宙也不是有具體形狀的。
“道隱無名”以上舉的例子,都說明了一個道理,道是隱晦的,是沒有具體形象具體名字的。
“夫唯道,善貸且成”老子通過三種不同對待道的態(tài)度,以及舉出一些例子說明道的隱晦多變, 最后得出這句話。“貸”有借貸之意,“萬物作焉而不辭”,道不會拒絕萬物的生長,并且“生而不有”善于成就萬物。
本篇告訴我們不僅要透過現(xiàn)象看事物的本質(zhì),并且要能夠一以貫之的學(xué)習(xí)和掌握實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道)。這樣才能看清真正的世界,才能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