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位棋迷朋友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八十年前,北京的幾位大商賈出資邀請?zhí)珮O拳的楊掌門和八卦拳的董掌門來一場內(nèi)家拳的決斗。消息傳開,京都校場那天觀者如堵。
楊掌門在中央屏氣蓄勢,董掌門則用八卦步圍著楊掌門轉(zhuǎn)了8圈,然后拱手道:“無懈可擊?!?/p>
楊掌門也回拱手說:“毫無破綻?!庇谑沁@場曾轟動京門的比武就以雙方?jīng)]有肢體接觸而告結束。
那次比賽后,北京就再也沒有好事者出錢邀請武林高手比武了。
那位棋迷接著說,現(xiàn)在的象棋比賽正在步這個故事的后塵。
兩位棋壇高手兵不血刃,十幾步棋后便互相拱手作和,這樣的象棋比賽還有什么看頭。
看了信后,我覺得這位棋迷的比喻雖然有些偏頗,但象棋比賽中出現(xiàn)的“消極和棋”和“默契和棋”,確實嚴重地阻礙了象棋運動的發(fā)展。
如果象棋的和棋是在局勢反復、攻殺精彩的情況下產(chǎn)生,這當然無可指責。但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比賽的和棋并非如此。
首先是棋手大都抱著“先立于不敗之地”的觀念,所以布局行棋都以穩(wěn)健為本。這樣的和棋概率就大大增加。
第二是“消極和棋”,當一方在布局伊始就竭力求和,其棋勢就很難展開,特別是如果執(zhí)紅先走的一方蓄意求和,后走一方就更難有所作為。
第三是“默契和棋”,當雙方都認為和棋是最佳結局,則自然會達成一種默契。這樣的棋局大都可以與前述的“京城比武”相提并論。
“和棋泛濫”的最典型例子發(fā)生在五羊杯賽上。
雖然參加五羊杯的8位棋手都是棋壇頂尖高手,但有兩次比賽在全部56盤棋中,竟有55盤和棋,只有一盤棋分出了勝負。而贏一盤棋的棋手獲得冠軍,輸一盤棋的棋手則墊了底。
在象棋的所有比賽中,只有一年一度的象棋大師賽保持著很高的勝率,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這得益于一個小小的補充規(guī)定。本來象棋大師賽的冠軍可以晉升特級大師,為了保證質(zhì)量,比賽另外補充了一條:“冠軍的勝率必須達到70%,才能晉升特級大師”。
正因為有了這一條,一些希望晉升特級大師的棋手從第一盤棋開始便大開殺戒,以后幾乎盤盤棋都會與對手分出輸贏。從前幾位晉升特級大師的成績看,他們大都在11盤棋的比賽中贏得8盤之多。
由此可見,目前很多比賽的賽制實際上已嚴重阻礙了象棋運動的發(fā)展,如不迅速改變,象棋必將在死胡同里越走越窄。
眼下,我已向中國棋院象棋部遞交了一份全面改革當今象棋賽制的報告,希望能從根本上改變象棋運動目前的處境。但這份報告因種種原因,目前還被象棋部擱置著。
(特級大師胡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