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說趙匡胤為了避免將領(lǐng)們重演“黃袍加身”的歷史,在酒會上用三言兩語就剝奪了部下的軍權(quán);自古開國皇帝立國后,如何處理功臣兵權(quán)都是十分棘手的事,而趙匡胤談笑間就解決了這個千古難題,看上去十分瀟灑與仁慈,但事實上“杯酒釋兵權(quán)”,卻是趙匡胤作繭自縛,為日后大宋受外敵欺辱埋下了禍根。
“杯酒釋兵權(quán)”本質(zhì)上是趙匡胤與武將集團的一場博弈,博弈的結(jié)果是武將們失去軍權(quán),然而卻獲得了趙匡胤的賞賜與奢侈的生活;趙匡胤曾在酒會上對眾武將說:“人生苦短,你們不如交出兵權(quán),廣積財寶建設(shè)豪宅安心回家頤養(yǎng)天年,如此一來朕也放心了”,此話背后的含義可以解讀為,只要你們放棄手中的兵權(quán),不要對皇位構(gòu)成威脅,其他的一切都好說,隨你們折騰享受;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趙匡胤也在鼓勵部下貪污腐敗。
宋太祖時期的武將們,諸如石守信、王全斌、崔彥進、曹翰等人,個個都是十足的巨貪,他們瘋狂斂財,積財巨萬專務(wù)聚斂,在歷史上都是排的上號的貪官;然而這些開國武將在早期并非如此貪財,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引起趙匡胤的猜忌,只好瘋狂斂財做出一副自甘墮落的樣子,以此來寬趙匡胤的心。
例如石守信原本是一名作戰(zhàn)勇猛,而且重義輕利的名將,但在“杯酒釋兵權(quán)”后,他幡然頓悟開始一心癡迷于斂財,對此《宋史》都評價道:“豈非亦因以自晦者邪?!”意思就是說石守信是在故意自污;另一位大將軍王全斌,史書記載他素來寬厚忠義輕財重士,可同石守信一樣,在“杯酒釋兵權(quán)”后像換了個人一樣,攻破蜀地后自己帶頭進入百姓家中瘋狂搜刮錢財糟蹋婦女,引起了當?shù)匕傩盏膹娏以骱?;王全斌此舉也是為了自保,他擔憂自己克蜀之后威望升高,從而威脅到皇權(quán),所以才導(dǎo)演了一場自污的戲。
由于趙匡胤有言在先,因此對部下的種種惡行都十分包容,只要不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趙匡胤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很少對他們施予刑罰;例如有一位愛吃人的魔頭王繼勛,他是王皇后的弟弟,趙匡胤的小舅子,《宋史》記載他“專以臠割奴婢為樂”,意思就是說他最愛做的事,就是將活人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來吃掉;
據(jù)記載王繼勛在短短五年內(nèi),就吃掉了100多人,此事被趙匡胤得知后十分震驚,旋即下令剝奪王繼勛的官職,發(fā)配登州以示懲戒,但是還沒等到王繼勛上路,趙匡胤又將其封為右監(jiān)門率府副率,隨后出任西京長官重拾起“吃人”的樂趣;在此能看出,只要不對皇位構(gòu)成威脅,趙匡胤都是隨便部下折騰,滿朝文武都對貪污腐敗之事司空見慣,甚至有吃人之舉,也不會受到懲罰。
自從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quán)”之計,剝奪部下的軍權(quán)后,此舉確實有效,除了在立國之初,后周舊臣曾發(fā)動兩起叛亂外,此后的300年中再無“黃袍加身”的事出現(xiàn);但凡事都是有利有弊,趙匡胤換取部下軍權(quán)的代價,是鼓勵并包容貪腐之風(fēng),這對于大宋王朝來說是自毀長城的慢性死亡舉動,也為日后宋朝受外敵欺辱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