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信行業(yè)2010年風云變幻,有訴訟有并購有大裁員,也有起死回生;國際電信市場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國企業(yè)在這一輪電信系統(tǒng)和設備更新?lián)Q代大調整中尋找機會。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的中國電信設備企業(yè),在印度、美國及歐洲等大型市場曾接連受挫,又接連在這些重點海外市場取得重大突破,不乏亮點。
也在這一年初,史立榮接過中興通訊總裁權杖,取代了董事長兼創(chuàng)始人侯為貴退居幕后的首任接班者殷一民。外界評論道,這是為了追趕已在海外市場上有著大躍進式發(fā)展的競爭對手華為。
史立榮稱,接班后的任務是“讓中興在2015年成為世界級卓越企業(yè)”。在中興通訊集團辦公大樓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獨家專訪時,史立榮表示,“中國市場再大也大不過海外市場,世界舞臺比中國更大”,何況“壓力總是會存在”。
從2平方米開始的“全球化”
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和上海交大通信工程專業(yè)的史立榮,今年46歲。他是侯為貴招進中興通訊的首批三名碩士研究生之一。
相比華為當家人任正非及其旗下多位高管的強悍作風,侯為貴和他的兩任接班人殷一民、史立榮都顯得更為溫和。史立榮話不多,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緩緩道來,這與任正非在召開員工大會時的火熱景象截然不同。
1989年,大學還沒畢業(yè)的史立榮南下深圳找工作,轉了幾個單位之后找到了中興(當時還是中興半導體公司)。跟侯為貴聊完,覺得老總性格樸實,當場問“我什么時候能來上班”;侯為貴也爽快答復:“你明天來就行。”
史立榮最初從事研發(fā),1994年開始逐漸轉向市場。1995年,他獨自扛著簡易的布展設備,到瑞士日內瓦參加世界電信展,展位面積僅有2平方米。“中興海外第一人”的光環(huán)隨之而來,但這種光環(huán)也成了重壓,因為國外內的差異遠比他想象得更為巨大。
日內瓦電信展之后,侯為貴對企業(yè)發(fā)展的整體思路發(fā)生了改變,1996年提出戰(zhàn)略轉變,并專門成立了國際部。史立榮帶著不過三人的小團隊,開始了最初的國際化探索。他回憶說,那個階段完全是摸索,“國際化”并沒有人真當回事。沒有人,先要找人,但搞技術的外語差,外語好的技術又完全外行。培養(yǎng)什么樣的隊伍、準備打哪個市場、要打出一個什么樣市場,也并無套路。
趟路的做法是先往某國派去一兩個人,蹲點三個月出一個報告,若報告認為此地值得開拓,再增派人員。史立榮因此去趟過不少國家。由周邊國家開始,中興逐漸將市場鋪向了越南、緬甸、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盡管中興交換機1997年就賣到了孟加拉國,但直到1998年底,第一個與巴基斯坦簽訂的國際大單震動了全公司,推動中興真正開始明確國際化目標。
1999年開始,中興在前期摸索基礎上,開始有計劃地在一些國家設立代表處。但公司對海外的配套支持還沒有形成規(guī)范,“海外的人自己的口袋就是財務,國際事務是國內事務捎帶著做的。
更大的轉機出現(xiàn)在2003年之后。北美IT泡沫破裂,影響了西方廠商的全球布局,朗訊股票大跌,從很多國家撤走。新興國家企業(yè)的機會來了。
彼時中興在國內固網(wǎng)市場已站穩(wěn)腳跟,開始重點發(fā)展海外市場,并迅速擴展。中興品牌部副部長戴澍從2004年開始長駐海外。中興總部開始整體對接海外業(yè)務。“2011年開始,所有沒有海外經(jīng)驗的管理干部,都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快強制進行海外鍛煉。”戴澍說到了史立榮對海外市場的決心。
爭奪未來
進入一方海外市場,從人員、客戶關系到產(chǎn)品,站穩(wěn)陣腳至少需要三年,而且是頻頻“交學費”的三年,“沒有一個國家是順順利利的”;此地“守得云開見月明”,另一地或許就遭遇功虧一簣的境地。“比如突尼斯老不產(chǎn)單,我們沒堅持住,一撤,華為就簽了大單。”而一旦開拓出局面,競爭對手聞風而至,同一市場中的價格和技術競爭隨之愈演愈烈。
在21世紀初的全球通信行業(yè)大蕭條中,中興抓住了CDMA和“小靈通”兩個市場機會,業(yè)績逆市上揚,2003年和2004年營收增長均超過40%。但站在新一個十年,要想在海外市場進一步立足,形勢之復雜已遠非當初:國際競爭對手通過并購整合進一步寡頭化,技術更新加上激烈價格競爭下的雙重壓力,更有某些非市場因素的政治考量。
對史立榮來說,這種貼身肉搏還將持續(xù)。中興要在2015年成為世界級卓越企業(yè),不僅要吃苦耐勞,更需要戰(zhàn)略投入的眼光和準確的市場路線。
中興曾因很多廠家忽略的接入網(wǎng)而改寫了歷史,由此,在固網(wǎng)短信、CDMA的GOTA集群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標準,由國際標準的追隨者躍升為參與者。史立榮認為,遠程基站、“雙通道”技術將是中興新的機會。過去的通信技術是十年一代或五年一代,現(xiàn)在可能已經(jīng)是三年一代了;研發(fā)成本高,但同時對企業(yè)跟進更新的效率要求也高。
中興的終端主要采取的戰(zhàn)略是面向運營商的深度定制。中興從1999年開始做手機到2008年第1億臺手機下線,至2009年終端銷售已經(jīng)超過6000萬部,2010年預計也將過億。史立榮透露,未來三五年內,中興要實現(xiàn)終端收入占據(jù)總收入的50%,目前這個比例大概是25%-30%。
中興的另一項大投入在服務。“我從網(wǎng)絡建設這塊全管了,你就管放號收錢,機房值守,應急運維全管,這個趨勢也在興起。”史立榮說,運維托管已成為中興的海外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據(jù)財新《新世紀》記者了解,中興2009年運維托管銷售增長45%,執(zhí)行超過60個運維托管合同,覆蓋大約7萬站點。目前已經(jīng)設立了全球運維交付中心,在印度建設NNOC(國家級網(wǎng)絡運營中心)。
過去幾年中,中興的姿態(tài)穩(wěn)健而相對保守,仍以并不明顯的優(yōu)勢保持著3G中國市場第一的位置,但華為的海外市場占有率已經(jīng)將中興拋在了后面。據(jù)華為主動公開的年報,從2008年開始的海外收入已經(jīng)超過其全部收入的75%。中興通訊提供的數(shù)據(jù)則顯示,其海外收入大概占全部收入的50%。中興與華為之間的海外收入差距更在最近三四年明顯拉開。
去年11月,史立榮在香港GSMA大會上表示,中興已經(jīng)開始了向LTE(Long Term Evolution,介于3G和4G之間的過渡技術)的全面轉型,包括發(fā)展LTE的技術芯片、終端和解決方案等,并將在2011年以技術優(yōu)勢爭奪市場。
史立榮必須考慮的是,中興未來除了面對國際巨頭已有的先發(fā)優(yōu)勢,首先不得不面對與華為的高度產(chǎn)品和服務同質化——即便是上述“雙通道”換代技術,以及對終端及運維托管“大客戶”的爭奪,也是華為的強項。雙方持續(xù)的肉搏戰(zhàn)在所難免。
史立榮簡歷
生于1965年,清華大學學士,上海交大通信與電子工程碩士。1993年至1997年擔任深圳市中興新通訊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后擔任中興通訊副總裁,分管公司市場營銷工作,2002年起主管公司全球市場。在他的領導下,中興通訊逐步成為國際知名的通訊設備制造企業(yè)。2010年3月30日,史立榮接替殷一民為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新任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