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拓跋珪(公元371年—公元409年)
又名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公元386年,16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即位稱代王。又在當年四月定國號為“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
公元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并稱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quán)推進到封建社會。晚年則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jié)兄弟,導致在公元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拓跋珪晚年因服食寒食散,剛愎自用、猜忌多疑,更常因想起昔日一點不滿就要誅殺大臣。大臣們大都惶恐度日,影響辦事能力,以至偷竊等行為十分猖獗。
天賜四年(公元407年)至天賜六年(公元409年)間,拓跋珪先后誅殺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賀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題父子。往日曾與穆崇共謀刺殺拓跋珪的拓跋儀雖然因拓跋珪念其功勛而沒被追究,但眼見拓跋珪殺害大臣,只能自疑逃亡,但還是被追兵抓住,并被賜死。 天賜六年十月十三日(公元409年11月6日),次子拓跋紹母賀夫人有過失,拓跋珪幽禁她于宮中,準備處死。到黃昏時仍未決。賀氏秘密向拓跋紹求救。拓跋紹與宮中守衛(wèi)及宦官串通,當晚帶人翻墻入宮,刺殺拓跋珪。拓跋珪在拓跋紹來到時驚醒,試圖找武器反擊但不果,終為其所殺,終年三十九歲。
拓跋燾(公元408年—公元452年)
字佛(音“必”)貍,鮮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北魏第三位皇帝,也是優(yōu)秀的軍事統(tǒng)帥。
拓跋燾出生于平城,422年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自幼就表現(xiàn)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騎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后重用漢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頓吏治,勵精圖治。 拓跋燾善于使用騎兵,親率大軍先后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滑臺等重鎮(zhèn)要地,最終統(tǒng)一中國北方。
在生活中,樸素節(jié)儉,威武豪邁,剛毅自律,直爽坦率,從諫如流。但是在晚年刑罰過于殘酷,誅戮過多。452年,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謚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拓跋族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這一思想武器,用它來輔導民俗,因此,從魏太祖拓跋珪開始,魏朝統(tǒng)治者大都敬禮沙門。拓跋燾繼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但是佛教勢力發(fā)展過于迅猛,佛教徒人口增加,拓跋燾在軍事戰(zhàn)爭中日益感到人力的缺乏;另外佛教進入中原后也吸收了讖緯學說,搞一些神秘理論,妨害到了皇帝的權(quán)威。加之,拓跋燾所寵信的崔浩深信道教,在崔浩的詆毀下,拓跋燾漸漸疏遠佛教。438年,拓跋燾詔令五十歲以下沙門盡皆還俗,以從征役,解決翌年西伐北涼所需的人力問題,444年,拓跋燾又下滅佛詔,指責沙門之徒,假西戎虛誕,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齊政化,布淳德于天下。規(guī)定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養(yǎng)沙門及師巫、金銀工巧之人在家者,限于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吏,不得藏匿。過期不送,一經(jīng)查實,沙門身死,主人門誅。446年下詔滅佛更是使佛教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經(jīng)過拓跋燾的滅佛,北方地區(qū)佛教勢力一時陷于衰落,直到拓跋燾死后,繼位的文成帝拓跋濬頒布了復佛法詔,才得以復蘇并發(fā)展。
拓跋珪打敗胡夏后,擅長烹飪的毛修之被俘。后來他便找時機燉了一碗羊肉湯給尚書崔浩吃。崔浩一嘗,認為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薦給拓跋燾。拓跋燾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點頭稱贊,便命毛修之為太官令,成為皇帝的私人廚師。從此,毛修之平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風順,后又擔任尚書、光祿大夫,直到南郡公。
拓跋宏(公元467年-公元499年)
孝文帝拓跋弘長子,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5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后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lián)合統(tǒng)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拓跋宏病逝,謚孝文皇帝,廟號高祖。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頒布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guī)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谷物,不得買賣,七十歲時交還國家。桑田種植桑、榆、棗樹,不須交還國家,可以出賣多余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shù)恼疹櫋?/p>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以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采用鄰、里、黨 的鄉(xiāng)官組織,抑制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對租調(diào)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新租調(diào)規(guī)定以一夫一婦為征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diào),分別相當于一夫一婦的數(shù)量。
北齊
高洋(公元526年—公元559年)
字子進,北魏懷朔鎮(zhèn)人,生于晉陽。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quán)的開國皇帝。他是東魏權(quán)臣、北齊神武皇帝高歡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親為婁昭君。出生時有異兆,體貌丑惡不堪,為其母所討厭。幼時其貌不揚,沉默寡言,看似癡傻,其實大智若愚,聰慧過人,又明靜英達,深沉有大度,雖常被兄弟玩弄和欺負,但其才能甚得父親欣賞。
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迫東魏孝靜帝禪位,遂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在位期間,重用漢族官僚楊愔等人,刪削律令,并省州郡縣,減少冗官,嚴禁貪污,注意肅清吏治;前后筑北齊長城四千里,置邊鎮(zhèn)二十五所,屢次打敗柔然、突厥、契丹,出擊蕭齊,拓地至淮南。后期以功業(yè)自矜,縱欲酗酒,殘暴濫殺,大興土木,賞費無度,遂國勢轉(zhuǎn)衰。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病死,終年三十一歲(一說三十四歲),廟號顯祖,謚號文宣皇帝。
其父高歡任東魏丞相時,他想測試幾個兒子的智力,給每個兒子發(fā)上一堆亂麻,讓他們盡快理清,大兒子一根根慢慢抽,越抽越亂,小兒子將亂麻分成兩半然后再分開。只有高洋拿出快刀,幾刀砍下去再理出一縷縷短麻來受到高歡的夸獎。
高洋在金鑾殿上設有一口鍋和一把鋸,每逢喝醉了酒,必須殺人才能快樂。而他從早到晚都在喝醉,所以他必須從早到晚不停地殺人。宮女宦官和親信每天都有人慘死在他的盛怒之下。最后遂由司法部門把判決死刑的囚犯,送到皇宮,供高洋殺人時之用,后來殺得太多,死囚不夠供應,就把拘留所里正在審訊中的被告充數(shù),稱為“供御囚”。不但送到皇宮,即令高洋出巡時,供御囚也跟在高洋的屁股后面,只要三個月不死,即作為無罪釋放。當高洋幼年時,宰相高隆之對他曾經(jīng)不太禮貌,他記起前恨,下令把高隆之殺掉。之后又把高隆之二十多個兒子喚到馬前,馬鞭在馬鞍上輕輕一扣,衛(wèi)士群刀齊下,人頭同時落地。
高湛(公元537年-公元569年)
小字步落稽,北齊神武帝高歡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母武明皇后婁昭君,北齊第四任皇帝,561年-565年在位。
高湛幼時儀表俊美奇?zhèn)ィ畹酶赣H高歡喜愛。當時高歡正招撫邊遠地方,就為兒子高湛同柔然太子庵羅辰的女兒訂婚,號稱“鄰和公主”。高湛當時八歲,衣帽端正莊重,神情閑靜深遠,漢人、胡人都對他很驚嘆。
高湛初封長廣郡公。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進爵長廣王?;式ǘ辏ü?61年),受遺詔即位,改元太寧。河清四年(公元565年),傳位于太子高緯,自為太上皇帝。天統(tǒng)四年(公元568年),因酒色過度而死,時年三十二歲,謚號武成皇帝,廟號世祖,葬于永平陵。
字仁綱,武成帝高湛次子,母胡皇后,南北朝時期北齊第五位皇帝。任用奸佞,殘害忠臣,縱情聲色,終導致亡國。承光元年(公元577年),被誣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與北齊文襄帝高澄第五子高延宗等數(shù)十人皆被周武帝宇文邕賜死。北周大象末年,葬于長安北原洪瀆川。
誅殺斛律光之后,高緯又把目光轉(zhuǎn)向親族。被謚為文襄皇帝的高澄有六個兒子。第四子是蘭陵王高長恭。高長恭容貌美麗如纖潔婦人,上陣常面帶一個鐵面具以威嚇敵人。邙山之戰(zhàn),他輔助高湛取得大勝利,武士們吟唱歌謠,名為《蘭陵王入陣曲》,國人誦唱,聲名顯著。高緯有一次問他:“你打仗時深入敵陣,如果失利的話后悔也來不及呵?!碧m陵王回答:“家事親切,不知不覺我就沖了進去。”本來是效忠皇帝的話,但高緯對蘭陵王“家事”一詞深為忌諱,漸生猜忌。為免橫死,英名一世的蘭陵王得病也不醫(yī)治,在家等死。武平四年(公元573年),高緯派人送毒藥給他。高長恭喝藥前對妃子鄭氏長嘆:“我忠以事上,為什么要被毒死呢?!卞涌迍褡屗H自見見皇帝訴說無罪。蘭陵王說:“天顏何由可見!”遂飲藥而死。
皇宮中有五百個宮女,高緯把每個宮女都封為郡官,每個宮女都賞賜給一條價值萬金的裙子和價值連城的鏡臺。除在鄴都大興土木工程外,又在晉陽廣建十二座宮殿,丹青雕刻,巧奪天工,比鄴城更為華麗。宮內(nèi)的珍寶往往是早上愛不釋手,晚上便視如敝履,隨意扔棄。高緯曾在晉陽的兩座山上鑿兩座大佛,叫工匠們夜以繼日,晚上則用油作燃料,一夜之間數(shù)萬盒油同時燃燒,幾十里內(nèi)光照如晝。高緯的牛馬狗雞的地位和大臣們一樣,他的愛馬封為赤彪儀同、逍遙郡君、凌霄郡君。斗雞的爵號有開府斗雞、郡君斗雞等。
高緯還在華林園建貧窮村莊,自己親自穿著破衣裝扮成乞丐。又設置窮人市場,專門跑去進行買賣交易。還仿照西部邊境城邑的樣式筑造一些城池,讓衛(wèi)士穿著黑衣扮成羌兵,擺成陣勢,吶喊著進攻,高緯則親自率領(lǐng)近侍抵御,有時真的用箭射人。從晉陽出發(fā)往東巡幸,卻單馬驅(qū)馳,敞開胸懷、披散頭發(fā)而歸。
河清末年,高湛夢見大刺猬攻破了鄴城,因而大索境內(nèi)的刺猬,想絕滅這種動物。有的人認為高緯的名字“緯”與“猬”同音,是亡齊的征兆。又婦人都喜歡剪掉頭發(fā)戴上假髻,假髻的形狀似飛鳥,面朝南方時,髻心卻指著正西。從宮中傳出之后,一直在境內(nèi)流行,好像天意在說:“元首剪落,危難之時當跑入西邊?!庇执蛑频蹲拥娜硕枷矚g把刃口打得又狹又細,還名之為“盡勢”。兒童游戲時愛用雙手握著繩子,繩子落地時雙腳跳起,一邊跳一邊唱“高末”。高末之語,大概指的是高氏的世運快要結(jié)束了。
北周
宇文泰(507年—556年)
字黑獺,代郡武川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統(tǒng)帥,西魏的實際掌權(quán)者,亦是北周政權(quán)的奠基者。曾參加六鎮(zhèn)起義軍,后從賀拔岳入定關(guān)隴,其死后代據(jù)關(guān)中。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投靠宇文泰,被授為大丞相。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都長安。從此宇文泰專制長達20年,公元556年去世。其子宇文毓繼位,追謚曰文皇帝,廟號太祖。
宇文泰掌權(quán)期間,對內(nèi)團結(jié)各方,澄清政治,創(chuàng)府兵制;對外立足關(guān)隴,爭戰(zhàn)東魏,蠶食南梁。奠定了其身后關(guān)隴政權(quán)一統(tǒng)天下及隋唐王朝強盛的基礎(chǔ),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繼孝文帝元宏之后的又一位鮮卑族杰出的人物。
為了與東魏相抗衡,西魏宇文泰于大統(tǒng)八年(公元542年)把流入關(guān)中地區(qū)的六鎮(zhèn)軍人和原在關(guān)中的鮮卑諸部編為六軍。次年與東魏作戰(zhàn),敗于洛陽邙山,損失很大。為了補充和擴大隊伍,以后幾年不斷收編關(guān)隴豪右的鄉(xiāng)兵部曲,選任當州豪望為鄉(xiāng)帥。大統(tǒng)十六年(公元550年)前,已建立起八柱國(大將軍)、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又稱二十四軍)的府兵組織系統(tǒng)。八柱國的設置乃模仿鮮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實為全軍統(tǒng)帥,魏宗室元欣僅掛虛名,實際分統(tǒng)府兵的只有六柱國,也與周國六軍之制相符。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按照北魏早期所屬大小部落的姓氏賜諸將姓,作為早已“滅絕”了的這些部落的繼承人,所統(tǒng)兵士也改從各自主將之姓,這就給府兵制涂上了一層鮮卑部落兵制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