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霞·2016-06-24 14:58
摘 要:從宋代開始“汝、官、哥、鈞、定”合稱五大名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輝 煌的成就。當下,傳世南宋哥窯與宋官窯、龍泉哥窯以及元哥窯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以至于人們或多或少都有著認識混淆或著“官哥不分”的概念,筆者從以自己的見解來鑒賞官窯、哥窯入手,希望能夠給大家對此的認識有所幫助。
關鍵詞:北宋官窯 南宋官窯 南宋哥窯 龍泉哥窯 元哥窯
一、哥窯是宋代名窯
關于哥窯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見于明代《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由于柴窯被傳為五代所燒,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窯,即官、哥、汝、定、鈞。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由于,傳世南宋哥窯與宋官窯、龍泉哥窯以及元哥窯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當下人們或多或少都有著認識混淆或著“官哥不分”的概念。而事實上“龍泉哥窯”、南宋官窯、“元哥窯”、北宋官窯絕不等同于南宋哥窯。
二、哥窯的認知
古文獻上涉及的元“ 哥窯”、龍泉 “哥窯”(亦即琉田“哥窯”)和鳳凰山“哥窯”均非真正的哥窯窯口。為便于比較、甄別,有必要根據(jù)“傳世哥窯”和社會上慣稱“哥窯”,對“哥窯”含義作如下界定:以單色(一般是黑褐色)或雙色(一般為黑褐色和黃色或紅色)線網紋開片和紫口(一般呈棕紫色或黑紫色)鐵足(一般帶赭色或黑色)為基本特征,以粉青為基本色調的宋代官瓷青瓷。人為著色線網紋開片,紫口鐵足,以及官窯青瓷,均是構成宋“哥窯”的要素,尤其是鐵線網紋和金絲鐵線網紋,是必不可缺的最根本特征?,F(xiàn)在人們已完全習慣將開細小鐵線網紋或金絲鐵線網紋的青瓷稱“哥窯”或“哥釉”(“哥窯”的明清仿品),對于是否有紫口鐵足現(xiàn)象似已并不在意。
三、龍泉“哥窯”
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至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是曰哥窯”。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第七》:“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器者即此。”明陸深《春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明代《浙江通志》(1 5 6 1年印行) 提到的龍泉“ 哥窯” 也并非是真的哥窯窯口?!墩憬ㄖ尽贩Q, 在浙江的處州( 今麗水、青田、龍泉等一帶)龍泉縣硫田(今大窯)“相傳有章生一、生二兄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 , “ 兄曰哥窯, 弟曰生二窯”。5年后1 5 6 6年刊刻的明嘉靖郎瑛著《七修類稿續(xù)稿》又為此通志作了三點具體補充、注腳:(1)章生兄弟在處州龍泉各燒一窯,除繼續(xù)稱兄燒的為“哥窯”外,又稱弟燒的為“龍泉窯”;(2)章生兄弟燒窯的時代定為南宋;(3)“哥窯”的特點是釉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多斷紋,號曰:百圾碎”?!墩憬ㄖ尽泛汀镀咝揞惛謇m(xù)稿》的記述曾廣為傳播和引用, 有的稱之“琉田哥窯”、“龍泉哥窯”,有的干脆說“龍泉哥窯”的窯址就是浙江龍泉縣的大窯、溪口兩地。筆者分析首先,章生兄弟所燒窯口為民窯。其次,在龍泉大窯和溪口一帶窯址發(fā)現(xiàn)的青瓷黑胎(其實是灰黑胎)厚釉和白胎(其實是灰白胎) 厚釉制品是南宋仿官貢瓷,與傳世哥窯不一樣,這是古陶瓷界占主要傾向的看法。所以,它們與社會上約定俗成的“哥窯”概念也不可同日而語。
四、元“哥窯”和所謂的鳳凰山“哥窯”
南宋時杭州先后有兩個官辦窯場,一個是鳳凰山的老虎洞,另一個是烏龜山的郊壇下,帶“洞”字的窯場只能是老虎洞。據(jù)杭州考古所發(fā)掘老虎洞所作地層分析,老虎洞不僅是南宋官窯器的窯址,也是元代中晚期元官府燒造仿南宋官窯器的窯址。所以,“哥哥洞窯”或“哥哥窯”很可能就是指元代時在老虎洞燒造的官窯,這種官窯自然就是元代仿南宋官窯,“哥哥洞窯者”也就是這種仿南宋官窯產品?!敖^類古官窯”中的“古官窯”顯然指南宋官窯。杭州考古所副所長杜正賢曾直接參與老虎洞遺址發(fā)掘工作,他曾經對有關實物資料研究分析后指出:“老虎洞元代窯場是由官府控制的為當權者燒造‘仿南宋官窯’的一處窯場。……此處窯場生產的明明是仿制‘南宋官窯’瓷,卻在元代文獻中只字未提‘ 仿南宋官窯’5字,而用‘哥窯’、‘哥哥窯’權以代之,其原因也許是元當局者不想與‘復宋’有關的言語而已。”(見《南宋官窯瓷鑒定與鑒賞》,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元代山東人孔齊所撰《至正直記》中談到的“哥窯”實指元仿南宋官窯。它說:“乙未”(按:元至正1 5 年, 即公元1 3 5 5 年) 冬,在杭州時, 市( 按: 意“ 買” )哥哥洞窯器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按:在江蘇宜興南)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焙芏辔墨I一般認為,這里指的哥哥洞窯和哥哥窯即為哥窯,可是既然是哥窯就應直稱“哥窯”,為何稱之為“哥哥洞窯” 和“ 哥哥窯” 呢? 原來“ 哥哥”是元人使用的蒙語,是“當官者”之意,“哥哥洞窯”、“哥哥窯”就是官窯。
五、南宋官窯不等同于南宋哥窯
南宋修內司官窯與“傳世哥窯”之間難劃等號。有色線紋開片和紫口鐵足是“傳世哥窯”的基本特征,但不是修內司官窯的基本特征, 因修內司窯瓷具有著色線紋開片和紫口鐵足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屬局部現(xiàn)象。有人就根據(jù)這一局部現(xiàn)象推斷出“傳世哥窯”就是修內司官窯,這完全是不了解情況的誤解。還有人認為,宋代哥窯器很可能就是修內司官窯燒制過程中意外產生的“釉面的冰裂狀”的特殊器物。正常的修內司官窯器就有很大一部分呈冰裂狀開片,但冰裂紋恰恰不是宋哥窯特征。由此說更脫離實際。此外,我們還可以從杭州考古所編錄的《杭州老虎洞窯址瓷器精選》一書(2002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獲悉,在145件修內司窯器物圖片中,具有著色線紋的僅7件,而且都是單色線紋,無金絲鐵線;大多數(shù)開無色的冰裂紋和蟹爪紋(也可稱葉脈紋)。具有灰黑胎足的5 5件,絕大部分無紫口,圖例上標明“紫口鐵足”的,可見也是鳳毛麟角。親自經歷老虎洞窯發(fā)掘工作的杭州考古所的杜正賢、周少華就明確斷言:從修內司和郊壇下帶有金絲鐵線的南宋官窯瓶壇下“ 兩處官窯遺址中出土的幾十萬片官窯瓷片中并無發(fā)現(xiàn)有‘金絲鐵線’ 、‘ 文武片’ 、‘ 鱔血紋’、‘蟹爪紋’、‘梅花片’、‘墨紋’等富有詩意的紋理。常見的紋片多為自然形成,有的紋細似絲, 有的里外兩層開片, 呈冰裂狀,亦稱冰裂紋?!腥税选峡阼F足’現(xiàn)象作為南宋官窯的主要特點,這是一種誤解。從出土的大量瓷片看,有許多器物是沒有這一特征的?!保ㄒ姟赌纤喂俑G瓷鑒定與鑒賞》, 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版)所以,可以較肯定地說,“傳世哥窯”非修內司官窯(南宋官窯)。
六、北宋官窯不是南宋哥窯
從開封及鄭州部分地區(qū)流入社會的北宋官窯瓷片和殘損器看,從國內其他地方出現(xiàn)的在總體風格、形制、施釉、裝飾工藝等各方面與開封及鄭州部分地區(qū)器物一致的官窯看,在眾多宋瓷窯口中,北宋官窯最具傳世“哥窯”和社會認可“哥窯”的基本特征。
(1)估計存世北宋官窯器不足百件,除因施釉、燒造過程一時疏漏或窯變等因素,造成個別器物釉面純素無紋外,這些器物幾乎都有單色的鐵線網紋或雙色的金絲鐵線網紋,兩者的數(shù)量比例幾乎相等。鐵線通常表現(xiàn)為黑色、褐色、紫色,金絲呈色有黃有紅。有人認為,開細小片紋的是“哥窯”,開大片紋的是宋官窯。這是對北宋官窯實物見得少所致,實際上這兩種片紋狀況北宋官窯都具有。
(2)北宋官窯器大部分都存在紫口鐵足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赭色或深棕色底及少數(shù)灰黑底,口沿顯露棕色或紫色或褐色, 深淺不等。紫口的產生,北宋官窯的選料都是當?shù)睾F量極高的瓷土,北宋官窯器是純正黑胎,這些黑胎器都是鐵黑色底足、鐵黑紫色口沿,可謂是地地道道的紫口鐵足。它們顯然有別于龍泉仿官窯、修內司窯和老虎洞元代仿南宋官窯的灰黑胎,后者原料來自杭州鳳凰山的紫金土。據(jù)估計,自金后,具有上述主要特征的少數(shù)北宋官窯器開始流入社會, 其中一些就落入明代上層文人雅士之手。明郎瑛提到的“ 百圾碎” 和文震亨、高濂提到的“細碎紋”和“魚子”紋,都應是北宋官窯的細密網紋開片;后兩人稱為“鱔血紋”和“黑紋”的當指北宋官窯瓷中的紅色絲紋和鐵線紋;他們稱為“梅花片”紋的也該是北宋官窯瓷中的梅花冰片。由于北宋時沒有對北宋官窯的文字記述,北宋官窯的燒造總量有限,徽宗對官窯器的使用范圍控制極嚴,所以一般人都缺乏北宋官窯瓷的概念,于是誤將它們稱作“ 哥窯”,或與南宋官窯混為一談,也是有可能的。
結論:綜上所述,傳世南宋哥窯由于歷史種種原因,造成很多誤傳,并將“龍泉哥窯”、南宋官窯、“元哥窯”、北宋官窯作其替身,它的基本特征很似北宋官窯的基本特征。從這個角度講,自然便會產生“官哥不分”的概念。但對元仿南宋官窯的“哥哥窯”、南宋仿官窯的龍泉“哥窯”、南宋鳳凰山“哥窯”和南宋修內司官窯而言,它們并不具備“傳世南宋哥窯”的基本特征,因而不存在“官哥不分”的問題,事實上“龍泉哥窯”、南宋官窯、“元哥窯”、北宋官窯是絕不等同于南宋哥窯的。
徽宗文化--北宋官窯
北宋官窯(beisongguan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