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羅漢解救好人”,這是《濟公全傳》第二回的回目。這句話令人深思。
事實就是這樣:只有真正的好人,以及那些想悔過自新的人才可能得到拯救,壞人則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他想改惡從善。
你整日里男盜女娼,巧取豪奪,仗著自己有幾個錢,以為去了廟里,磕了頭,燒了香,就有了刀槍不入的“護身符”,那不是自己騙自己嗎?
衙門口朝南開,可以“有理無錢莫進來”。但真正拷問良心的處所卻是恰恰相反,好人與壞人是不容混淆的。
我們來看一看濟公解救好人董士宏的故事。
董士宏本是個錘金匠,妻子早亡,留下一女。因“家貧無力贍養(yǎng)(染病)老母,把女兒玉姐典在顧進士家作使女,十年回贖,典銀五十兩。”后母親去世,董士宏到鎮(zhèn)江府打工,“十載光景,好容易積湊了六十兩紋銀,想把女兒贖出來,另找婆家。”不料,到了臨安,顧進士放了外任,不知哪里做官。董士宏愁悶吃酒,丟了贖女銀兩。走投無路,就想在林中上吊。就在這時,遇到了濟公。
濟公救助董士宏的方法十分巧妙。他裝著上吊自殺,引起好人董士宏的同情,問起緣由。濟公說丟了師傅買憎衣僧帽的五兩銀子,怕老和尚生氣,故來此上吊。董士宏一聽這話,說:“和尚,你為了五兩銀子,也不至于死。我囊內(nèi)尚有散碎銀子五六兩,我亦是遇難之人,留了也無用。來罷,我周濟你五六兩銀子罷。”
自己本是落難之人,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周濟別人,解救另一條性命——你想想這個董士宏是個什么人,他應不應該得到解救呢?
這一切,濟公都看在眼里。
無論什么人,只要處于危難之際,都有神佛在旁,該不該伸手救援,就要看你的德!
人人都自命好人。但有德之人才是好人,無德以及寡德之人都是壞人。
壞人遭難,因為作惡多端。你救了他,他還會作惡;但好人遇險,你救助了他,他會一心向善。
結果大不相同。
濟公在董士宏面前的一番作戲,就是要看他到底有沒有一顆善心。
“活羅漢解救好人”這句話道破了一個天機:神佛的解救名單里,根本就沒有壞人的份!想得到拯救么?你就必須得通過嚴格的良心測試這一關!
同樣,當人走向魔鬼,與魔鬼簽訂契約時,有什么前提條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