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這個地方是四塞之地,如果生逢亂世,是個搞獨立的好地方。
閻長官依托有利地形,虎踞山西,成為一方諸侯。
自己隨便畫的地圖哈,湊合著看。
山西這個地方,連山帶河,看看圖,什么地形不用我多說了吧。
匈奴從草原進入山西,必須從殺虎口進,殺虎口以前叫殺胡口,殺胡口什么意思?字面意思,多霸氣的名字,為什么要改?走西口走的就是這里。必經(jīng)之地。
如果這個時候,漢朝大軍趕到,迂回包抄,封鎖殺虎口,同時封鎖其他山脈的各個關(guān)隘,依托有利地形,把冒頓困在山西,諸侯王援兵不斷趕來,如果你是冒頓,你會不會哭?會不會怕?
而且這個時候,有一支軍隊不見了,冒頓就更害怕了,所以才覺得此地不宜久留,君子不立危墻之下。
冒頓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之一角。
冒頓:tmd,這兩鱉孫怎么一直不見人?是不是假投降?會不會其實是跟漢朝一伙的,故意吸引我進來山西,偷偷去把殺虎口封鎖起來了?
2.單于終不能居漢地
這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當(dāng)時的游牧民族,還沒有漢化,不像后世的五胡亂華時期、金遼蒙清時期的游牧民族一樣,漢化沒那么高,草原人民思維中還沒有占據(jù)中原的意識,另外條件也不允許,冒頓的基本盤在草原,如果貿(mào)然在中原稱王,大臣們愿不愿意?士兵們愿不愿意?又有多少人能夠跟隨冒頓定居中原?
如果要經(jīng)營中原,必然要把兵力和行政機構(gòu)放在中原,那草原還要不要了?如果不把力量放在中原,如何能夠穩(wěn)住局面?如果草原沒有足夠力量,草原那邊就要易主。能不能統(tǒng)治得了中原還是個未知數(shù),如果到時候,草原那邊不屬于自己了,豈不是進退兩難?
所以,前期游牧民族,主要還是以掠奪中原為主,你說叫他們統(tǒng)治中原,對不起,沒得興趣。這就是?所謂的,終不能久居內(nèi)陸的意思。
3.漢主亦有神靈
意思就是說,漢朝皇帝也有神靈庇護,你看你,圍著人家先頭部隊打了7天還沒打下來,漢朝皇帝運氣太好了,能得人心,現(xiàn)在你也處于困境,何必孤注一擲,和一個運氣這么好的人拼運氣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再晚走可能就來不及了,只要回到草原,咱們還是最靚的仔,何必在這個危險的地方玩命,丟了小命連本帶利虧得底掉,不值得。
綜上所述,這是一個女人能說出的話嗎?恐怕是陳平的意思,匈奴皇后只是轉(zhuǎn)答而已。
所以,不光是劉邦處于困境,冒頓的情況也不太樂觀,既然這樣,不如大家握手言和,你回中原當(dāng)你的老大,我回草原騎我的駿馬。
只是這樣嗎?當(dāng)然不是,我堂堂匈奴大單于,控弦四十萬,縱橫天下,未曾受挫,現(xiàn)在四十萬米的大刀都拔出來了,不見點血你讓我怎么收回去?
我冒頓單于不要面子的呀?
那還能怎樣?
?《資治通鑒》
婁敬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馀,彼所鮮,數(shù)問遺,因使辨士風(fēng)諭以禮節(jié)。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zhàn)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span>
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九年癸卯(前198年),上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以妻單于;使劉敬往結(jié)和親約。
很簡單
1.和親
本來劉邦是想用魯元公主和親的,就是彭城大敗跑路時,好幾次被劉邦丟下車,又被夏侯嬰抱回來的那個。
但呂后死活不同意,竟然不了了之了,最后用了宗室女。到底是劉邦不同意,還是呂后不同意呢?還是都不同意?很難講
2.納貢
看看下圖,匈奴的地緣政治,你覺得匈奴會缺啥?
當(dāng)然是要啥沒啥,啥都缺啊。
當(dāng)然了,最缺的還是鹽和鐵,帝國再大,沒有這兩樣?xùn)|西,日子也難過。
而東邊也是游牧民族,具有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要想從他們手上搞戰(zhàn)略物資,搞不搞得到先不說,就算弄到了,價格也是黑得一筆,不死也要脫層皮。
白登之圍后,劉邦為了休養(yǎng)生息,采納劉敬的建議,要嫁長公主與匈奴和親,呂后不答應(yīng),日夜哭泣,劉邦改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于,并派劉敬作為使者陪同前往。
此外漢朝對匈奴開放關(guān)市,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自此,漢與匈奴約定結(jié)為兄弟,各自以長城為界,兩國的關(guān)系得到暫時的緩和。
可以說,白登之圍,冒頓是最大的贏家。和親公主,各種資源白送,還能從關(guān)市換取更多急需的戰(zhàn)略物資。
如果冒頓在入侵中原之前,就是抱著要求漢朝開關(guān)納貢的戰(zhàn)略目的呢?
如果冒頓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求漢朝交保護費,開放關(guān)市,讓他的子民過的好一點,讓匈奴帝國更快的在草原稱霸呢?
那么,冒頓只有達到了目的,才會這么爽快的放劉邦一條生路。
為尊者諱,從結(jié)果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假設(shè),史官是不是隱瞞了部分事實呢?
冒頓發(fā)四十萬騎兵來中原,搶劫需要帶這么多人嗎?人家只是來秀肌肉而已,不怕你毀約,我四條腿還怕你兩條腿?等你來了我早已經(jīng)搶完殺完,拍屁股走人了。
落后就要挨打,不想挨打就要臣服,開關(guān)納貢。
我是佩服婁敬的,這人是個儒生,把大漢的女人送去給冒頓X,竟然可以說得這么清新脫俗,感情用的不是婁敬家女兒。
《資治通鑒》婁敬是這么說的。
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zhàn)以漸臣也。
人家冒頓單于是什么人?一言不合,老婆那是說送就送,說殺就殺,會跟你扯這些親戚關(guān)系?就算生出個兒子來,還順利繼承了冒頓的位置,照樣是該怎樣就怎樣,利益才是根本,有利則和,無利則戰(zhàn)。因為人家從小在草原長大,是草原人民支持他當(dāng)上單于,代表的是草原人民的根本利益。誰會跟你扯親戚關(guān)系?不過是阿q異想天開罷了
婁敬說這些,無非是為劉邦找一個由頭,和親的由頭。不是把公主送去當(dāng)人質(zhì),而是曲線救國,戰(zhàn)略和親。
至于冒頓,和親公主真假他不關(guān)心,反正隨時能發(fā)兵騷擾攻打漢朝,送個假的過來正好,以后要發(fā)兵,隨時可以當(dāng)做借口。
送真的公主過來也沒什么用,只能確保漢朝在一些小事上守信用,真碰上大事,別說公主人質(zhì),就是太子當(dāng)人質(zhì)也不怎么管用。
扯遠了,話說回來
如果史家因為利益相關(guān),隱瞞了部分事實,實際上陳平不僅賄賂匈奴皇后,替漢朝傳話,還傳了一封信(議和請求)給冒頓呢?
同一年,《資治通鑒》記載:
帝南過曲逆,曰:“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洛陽與是耳。”乃更封陳平為曲逆侯,盡食之。平從帝征伐,凡六出奇計,輒益封邑焉。最后:我認為,陳平所謂的“秘計”,其實就是一封替冒頓單于分析形勢,并提出和談條件的議和書。陳平的功勞,就是通過主持和匈奴議和,威逼利誘,撈了劉邦一命。
只是,這事不太光彩,不可以上史書,所以,缺少了這份材料,讓白登之圍這段歷史,看起來莫名其妙。
看到劉邦被冒頓欺負得這么慘,我真的不想再寫下去了,好想直接跳過這些年,直接去霍去病,直接去寫陳湯,直接去寫班超。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自有其連續(xù)性。不僅要寫好的一面,也要正視不好的一面,讀史以明智,讀史以悟道,如果選擇性失明,那看史將會失去意義。
算了,就這樣吧,越寫越鬧心,落后就要挨打,不想挨打就要跪著,而且跪也跪不安穩(wěn),只是暫時給你跪著的權(quán)力。
萬古如長夜,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手機一丟,差不多了,意思意思得了,不想再寫下去了,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