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少室張山人聞與偃師周明府同入都
岑參
中峰鍊金客,昨日游人間。
葉縣鳧共去,葛陂龍暫還。
春云湊深水,秋雨懸空山。
寂寂清溪上,空余丹灶閑。
陳可惡說,
對仗寫得多了,那些「天對地,雨對風(fēng)」的簡單程式就已經(jīng)無法增加美感,反而會帶來冗余。所以詩人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加空間感,這個事情前些天已經(jīng)說過了。(回復(fù):「55」,或者「對仗」,可查看往期)
流水對可以增加活潑,無情對可以增加維度。這可算是兩條取巧的路子。
而有些人堅持不用,比如岑參,在對仗上,他一直堅持古典式寫法。在一些特定的規(guī)則里閃轉(zhuǎn)騰挪,不出圈,也能寫得很棒。
寫得好的關(guān)鍵在于寫得深,每個字都落到實處。尤其是寫景的對仗,一定要情深而入,說到底,景色的妙處還是寄托在人的情感上。
春天蓬勃,其情也深,其水也深,云低而意湊。秋日蕭瑟,其情也空,其山也空,雨疏而意遠。
說得再白一點:春天山近,秋天山遠;春天水涌,秋天水平。都是同此一理。
所以仔細看看,「春云湊深水,秋雨懸空山」,寫得深切,寫得理妙——春云宛在,雖然還不曾變成雨,但是卻盡量壓低,「湊」向原來就很深的水,愿意錦上添花;秋雨既成,已經(jīng)無法回復(fù)成云,但是卻不愿下落,「懸」在已經(jīng)蕭瑟的空山之上,寧可各自孤獨?!笢悺埂笐摇苟址謩e寫出了主觀上的認同感和疏離感。
反過來說就不行:「懸」字不能用在春云和深水上,懸而未決,這不是春天的感受。春天就應(yīng)該萬物勃發(fā),水乳交融。像岑參的另外一句「樹交花兩色」,真是纏繞共戲,生動活潑,抵足并股,誰曰不宜。
同理,「湊」字也不能用在秋雨和空山上,天緣湊合,兩情相并,這不是秋天的感受。秋天就應(yīng)該沉穩(wěn)遼闊,孤遠自清。譬如「蟬鳴秋城夕,鳥去江天長」。而岑參還有另外一句好詩,「山風(fēng)吹空林,颯颯如有人」,也是秋天,孤獨之中一直期盼著什么,但是其實無法接近。
甚至連「春云」、「秋雨」也不能改換成「春雨」、「秋云」。春雨本來就要落入深水,何必用湊?秋云本來就要飄離空山,何必用懸?如果更換,毫無意趣。如此,字字不可更易,這就是對仗寫景的最高明之處了。
默默推此篇,颯颯如有真心人。
微信號:kenengdeshuqing
歡迎交流,機器人微信號:coolchanger